世足賽雖然已經結束,但輸掉冠軍的法國隊,卻留下一個令世人驚訝的「席丹頭槌紅牌」話題,連我的一些婆婆媽媽姊妹淘們,都起勁地討論不休。
話說席丹接受法國電視台的專訪時,談及他因為受不了義大利球員馬特拉齊以「問候他媽媽和姊姊」的言語挑釁,而用頭槌撞人;他認為自己並不後悔因此受罰,但是他說:「我要向全球、尤其是當時正在看球賽的孩子們,以及想藉由比賽教育孩子的大人們道歉。」
孰是孰非,國際足球總會自然會調查;咱們這群媽媽們關心的,是有關席丹頭槌撞人帶來的教育問題,因此當席丹說出向孩子們道歉的一席話,果然讓我們心裡舒服多了。
拒絕暴力 亦可化解衝突
「碰到挑釁,究竟該不該反擊?」這是席丹帶給親子間一個很好的討論話題。
有朋友說,小時候她家的兄弟出門若是受到挑釁而和玩伴打架,回家後被父母知道,不論青紅皂白一定會受到處罰,因為她家嚴禁以暴力方法解決衝突。
但也有朋友說,她的父母要求的是:「要嘛就不要起衝突,若一旦決定動口、動手,就不准輸!」
上述兩種作法,我認為都太極端。前者,我不贊成「不論青紅皂白」的原則,這對受委屈的孩子太不公平;後者,我也不同意「不准輸」的論調,因為太強勢了,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衝突的方法嗎?
朋友們對我很好奇,因為一來知道我小時候是個不讓男生欺負的「恰北北」,二來咱家養了兩個調皮男孩,我又是採取什麼態度,來教育他們解決挑釁、衝突呢?
小學時,我的確會以「俠女」之姿和男同學對抗,以保護弱小女伴;但我只會以身材和聲勢嚇人,並不主張以暴力來解決衝突。長大後,也看不起會對女生動粗的男生。
因此,當我相繼生養兩個男孩,有人警告我:「男孩一定會打架」,我偏偏不信。我的想法是:暴力不是文明人的行為,小孩子只是有樣學樣罷了。
說理止戈 動口不動手
我是個不贊成用威權體罰孩子的媽媽,咱家爸爸也是個標準的和平主義者,雖然他在大學時就是國術社的創社社長,被孩子視為「武林高手」,但爸爸告訴兒子們:「越是懂武者,越不會隨便動粗。」同理可證:遇到他人挑釁,有理就說理,說不通時視為「秀才遇到兵」,不必多言,更無須動氣,走為上策,無關乎面子或羞辱問題。
所以,咱家兩個兒子,不論在家或外出,從小起爭執時,都被要求「只准動口不准動手」,若誰先動手,就算有理也是錯在先了。
家規如此,我們大人也以身作則。但說理歸說理,脾氣比較急躁的哥哥,卻會趁我們不注意時動手,讓個子小、脾氣好的弟弟吃了不少暗虧。幸好,鬼靈精的哥哥在外人緣不差,也挺識時務,加上我們做家長的一直和學校的老師、同學保持密切聯繫,所以一路成長到變成彬彬有禮的有為青年,都沒有發生任何令人操心的暴力行為!
而個性豁達、開朗的「小夫子」弟弟,從小就知道要忍讓哥哥,出了家門更不會跟朋友爭東爭西;尤其在建中求學時期,同學一個比一個成熟、有禮,當然就更沒有什麼衝突好擔心了。
不希望孩子有暴戾之氣,最重要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從小先做好家教,就不怕會受到不良的社會風氣影響了。爸爸媽媽們,加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