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宜蘭訊】蘭陽博物館即日起至六月十二日推出「探溯淇武蘭特展」,展出一百至六百年前,居住在蘭陽平原噶瑪蘭人的打獵、耕種、居住、墓葬、雕刻等生活器具文物,值得民眾前往一探過去噶瑪蘭人的生活文化風采。
蘭陽博物館表示,礁溪鄉淇武蘭遺址於民國九十年進行得子口溪整治和北宜高速公路越過河道工程時被發現,當時宜蘭縣府文化局委託台大人類學系教授陳有貝主持、地方學者邱水金協助,在民國九十年十一月至九十二年五月之間在近四千平方公尺的遺址上,分階段挖掘到約一百二十五個墓葬,並採集到超過一百萬件有關噶瑪蘭人的打獵、耕種、居住、墓葬、雕刻等生活器具文物。
館方表示,這次特展共有九百多件淇武蘭遺址文物,規畫為「情境再現」、「田野發掘」、「室內整理」三大展區,展出包括陶罐、鐵刀、煙斗、骨角器、貝器、石器、木碗、木盤、外來陶瓷與裝飾品等,其中「金鯉魚」飾品及一個完整無缺的「幾何印紋陶罐」更是極為珍貴。此外,館方還開放部分石器、磨刀石與硬陶,讓民眾觸摸。
以「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為理念的蘭陽博物館,去年十月開館收費,館內主要以「山之層」、「平原層」、「海之層」與「宜蘭的誕生」四大展區,帶領遊客認識宜蘭山河海的自然環境與蘭陽平原的農村與社會等關係,可了解宜蘭人開發蘭陽平原刻苦耐勞的過程。
蘭陽博物館的外形,如頭城北關海邊常見的單面山礁岩景觀,造型獨特,並結合不同建材,將自然景物融入建築實體,去年曾獲「第七屆遠東建築獎」、「二○一○台灣建築獎」(首獎)、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第十屆公共工程金質獎特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