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舊布新是年節傳統,人人都想穿新衣、戴新帽,或者開新車、買新房,但街友與遊民該如何過年?社福機構過年會開張嗎?由關懷街友起家的人安基金會說:「街友最想換個新睡袋,除舊布新,應應景。過年期間,雖然不提供領餐,但年前有尾牙、熱粥和乾糧,初一至初三甚至還有泡麵!」
每年年初,萬華平安站都會有一批不休假的義工,專門發放泡麵、餅乾給街友,不讓他們挨餓;這批義工有年過七十的老人,有身心障礙者、重病者,也有剛找到工作卻無力負擔房租的低收入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分:街友,他們是願意奉獻社會的街友義工。
過年值班的義工,多是住在平安站的街友。平安站會收重病者,例如癌末、老、殘,以及讓剛找到工作的前街友暫住。不論站內或街頭,想吃飯的街友必須自己煮,基金會只提供材料和廚房,久而久之,有的街友願意主動下廚、打掃、包便當,有些人找到工作也會來幫忙,甚至和站長一起夜訪其他街友「夥伴」,帶著募來的暖暖包、棉被、毯子、手套、毛帽和襪子等,達成街友的「新年願望」。
做清掃守秩序 讓居民安心
基金會表示,天冷時,社會局會開放避寒所,平安站也有多項福利,但對於街友入住,社區民眾並不樂觀,有人認為,會降低社區品質,包括出入人口複雜、骯髒、傳染病和壞的治安,所以抗議社福團體的安排。不過,平安站長會帶街友做社區清潔,守秩序、願付出、有做有吃與沐浴,是他們要遵守的鐵則。
萬華平安站長陳俊谷說:「社會局和平安站都能沐浴,很多人認為街友髒,事實上,許多街友每天都會來洗澡,一天約有三十人。」節慶一到,他們會「呼朋引伴」領救濟,如果機構放大假,也沒人抗議。他強調,現在的街友不同以往,大多數是低學歷且高齡的人失業者;願意接受別人服務,需要放下自尊,除非餓到受不了,才會向人乞討。
智障者變遊民 回家機率低
另外,還有一種街友是智能障礙者。台北市社會局長江綺雯說,智能障礙的子女走失,誤搭火車,成為遊民,找不到回家的路,社會局雖能短暫安置,但真正能找到原生家庭的人少之又少。曾有一對父母,孩子走失十年才經由警局搜尋、媒合,父母已認不出孩子的模樣,但憨兒依舊記得爸媽的臉孔,激動地上前擁抱,儘管感人,但搜尋系統效率不彰,實在令人不敢領教。
街友,的確有不肖者,然而時代在變,更多人其實只是可憐者,他們的年,過得很不豐盛,也沒有團圓飯,但是一碗熱騰騰的泡麵,卻能讓他們感受溫暖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