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氣氛最濃的地方是年貨大街,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那人擠人的喧鬧總是一年一度準時上演。日趨富足的社會,衣食不但不缺,甚至還過剩,早已沒有採辦年貨的絕對需要,走那麼一趟,就是為了過年趕場,興頭自己找,年味自己創,畢竟,一年就這麼一回。
迪化街是一定要去朝聖的,百年老建築彷彿有點蓄意不向新時代妥協的頑固,雕梁畫棟雖漸斑駁,依稀還可看出當年的巍峨氣派,好脾氣的夥計在高櫃前,拿起小秤來掂量我為老人家買的紅棗、菊花……其實,大賣場早有包裝好的成品堆滿貨架上,平常為圖方便,匆匆抓兩包去買單,但如今逢年過節,心思多變,再也不甘屈就於賣場購物的制式,非得享受那稱斤論兩的古典情懷,好似自己在山西某條老街,找到像百草堂一樣的老店。
也許只是一種心理作用,由掌櫃親手料理的迪化街年貨總令我感到安心,是老師傅看著它們熬製,再透過徒弟的手,真實的和客人進行買賣交易,童叟無欺的手感,很動人,還非得到迪化街才尋得到。
上星期,二度到迪化街湊熱鬧,人擠人到最巔峰的午後兩點,我脫隊獨自到大稻←碼頭去看行船。台北還保留這麼一處像倫敦港,也像上海灘的舊風情碼頭。從迪化街前進,要經過一個圓型的高高拱門,光是這道重修後保持舊貌的門,就足以叫人興起時光倒轉的感懷。
台北的許多美,新舊可以相融得毫不彆扭,大稻←碼頭是其一,黃昏時節,船塢緩緩前行,好似鐵達尼號般,也裝載許多商人與佳人的故事。
吹過風,看完船,再擠回迪化街,同行的友伴已大包小包準備上車,他知道我又去了台北的上海灘,衣裙上彷彿帶著海的鹹味。
(圖耟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