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寶之根經砥石來,
千秋之墨一時俱洩。

溪石,以泉水淬之,鐵刃礪之,手工修之,乃成硯,文房四寶之底石。
彰化二水鄉,便是手工硯台最大的聚集地,鄉裡的師傅多半以家為工廠,採集當地盛產的螺溪石為原料製作硯台。
「螺溪」即現在的濁水溪,螺溪石為溪中長期受地質作用及流水沖蝕的石頭,硬度只有三到五度,若以利器刮搔表面,便會產生質細如灰的石粉。以此石製成硯台,可磨墨細潤,停而不滑,發墨性高,且石質能貯墨久而不乾。

彰化縣二水鄉「清玉都石藝坊」的李朝立師傅(左圖)說,硯材挑選以發墨性為主,質地為輔,螺溪石在各方面皆為上選,可分黑、綠、紫、白、黃五大色系,能媲美大陸的奇石。
挺過日晒雨淋的螺溪石,才可用作硯台的石材。搬運回來後先以割石機切割,得到硯台大致的樣子,再以鑿刀挖出墨堂、墨池等構造,最後才細磨、上蠟。
為因應這一串流程,李師傅的石藝坊就他一個製硯師半機器半手工地製硯,但大、小型設備通通齊全。
一方石硯的基本構造包括磨墨的「墨堂」、儲墨的「墨池」、墨緣、硯面、硯側、硯背等製硯時該詳加注意的地方,有些客人還會特別訂製硯台上蓋,能存墨更久。
李師傅說,其實大陸的石材好,做出的石硯也好,但跟台灣比較不同的是,大陸的石硯保存了最傳統純粹的樣子,而台灣除了傳統樣式外,尚開發了獨具的造型,饒富工藝之美。
買硯台的客人以訂製者為多,師傅於是做過各種造型意境的作品,即使沒有客人,他與太太也不時研發新的造型作為娛樂(如右圖)。
師傅的客群包括了水墨畫家與書法家,畫家對石硯的標準又比書法家更嚴格,為了表現畫中墨色濃淡,十分注重石硯的發墨效果。但師傅也說了,硯台與墨條是相輔相成的,好的墨條以硯磨過後,墨色會黑到反金;壞的化學墨條含膠量過多,硯台與墨條會互相消蝕。為了能完美呈現墨色,買回去的石硯,墨堂要先以砂紙磨掉蠟才能流墨。
李師傅的製硯手藝,已琢磨了二十年的歲月,石雕工藝也難不倒他。回憶起以前拜師三年多才學成,至今他仍未遇見有如此毅力的學徒。
沒有願者上門,師傅卻說,他已經物色了幾個勤勞乖巧的年輕人,打算改天登門拜訪。
對於承載中國歷史四千多年的墨寶,師傅並不灰心一時還找不到傳人。文化會傳承,習墨者當知;硯者,晏也,相信總會有人欣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