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碧華
東台灣唯一的電影院大同戲院火警後,迄今無限期歇業,三個月前,台南縣最後一家戲院也關門收山,這是繼台南統一、基隆遠東、台北的學者與長春戲院後,再度吹起熄燈號,從此,台灣本島三○九個鄉鎮中,已近九成沒有電影院。
反觀對岸,年初上片的《哈利波特7》、《大笑江湖》、《趙氏孤兒》、《讓子彈飛》和《非誠勿擾2》五部大片捷報頻傳,將中國電影票房拉破到四百億以上,「中國派拉蒙」保利博納國際影業集團還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讓電影產業更近距離地與國際接軌。
沒有輔導金
就活不成?
台灣電影院式微,電影工業暗淡由來已久,《海角七號》與《艋舺》衝破的五億票房,原是春萌的希望,可望把信心找回來,可惜,後繼卻無力,《茱麗葉》、《四張畫》傳出好口碑,但屬小品,影響有限,賀歲的唯一國片是《雞排英雄》,靠輔導金撐著拍完。
台灣電影沒有輔導金就活不成?在龍祥電影第二代王龍寶看來,「拍電影重要的是拍片心態,輔導金原本是拿來灌溉大樹的肥料,但在某些人眼中卻變成了毒品。」很多人看到輔導金就躍躍欲試,本末倒置,重要的是拍片的人清不清楚自己要拍些什麼,觀眾花錢買票要看什麼。
從二○○八年迄今,新聞局對輔導國片不遺餘力,包括補助相對百分之二十的拍片獎金、推動各縣市政府成立電影委員會,單一窗口提供景點協拍;國外知名電影公司、導演來台拍片,聘用本地演員政府補助百分之三十費用、交通保險等支出補助百分之十五;甚至還深入大學、初高中舉辦影展、座談會,從教育為國片發展扎根。
然而,成效顯然有待商榷。《艋舺》製片李烈也說,比較各國政策,台灣政府提供電影人的資源算極多的,但這不足以全面帶動產業,電影人必須靠觀眾、通路和媒體三種力量才足以環環相扣:「很多年輕導演拍片的態度是,我要告訴觀眾我的想法,問題是,觀眾願不願意聽呢?」
明星養成機制
沒有培養出自己專屬的明星也是難題,「香港有劉德華,內地有葛優,我們有什麼?」日新影城副總經理廖偉銘則說,用明星光環的優勢帶動周邊商品,並直接間接地塑造國家形象,才可跟好萊塢抗衡:「進一步來看,商業片是主流,國內導演若一昧取材內容艱澀、不符商業利益的藝術片,那麼,電影市場將會是無底洞的循環。」
廖偉銘認為,政府可以做的,首要之務是要先訂立明確的法令規範,訂定明確的網路下載規範,抑止盜版風氣,整理出一個可供民間運用的平台,鼓勵企業投資;另一方面,培養電影界人才與教授電影方面養成知識,學校周邊就是製片廠等,學產雙方結合。
無可諱言,DVD是致命傷,王龍寶認為,台灣發行速度太快,使觀眾不願花錢買票進電影院,外國的電影幾乎都有規定要在上映半年後才能在電視頻道播出或是發行DVD,香港地區的習慣也是下片一個月後才准予發行,不致於影響院線。
李烈說,不論全球化浪潮多大,好萊塢的科技多進步,但畢竟那是別人家的事,觀眾對於我們自己土地的故事一定有需求,提供讓觀眾感動的電影,才是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