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騎飛輪車是愈來愈熱門的室內運動,這種強調對抗阻力的模擬公路車,初學者如果姿勢不正確,加上眾人互相競賽導致負荷過量,復健科門診近來增加許多因騎飛輪high過頭的患者,受傷部位多是膝蓋、頸部以及手腕。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表示,最近陸續有多位三十出頭的上班族,因膝痛或手腕疼痛就醫,詢問發現是為了運動或減肥,每天下班都要去運動中心騎幾回合的飛輪車,有人一騎就是一個小時,加上姿勢不正確,運動傷害跟著找上門。
信義、內湖運動中心教練陳建勳表示,飛輪車與一般室內腳踏車不太一樣,必須持續踩踏、輪子才會動,是一種強調速度以及對抗阻力的車型,目前團體課程多配合領隊的口令改變姿勢、增減速度與阻力。
潘筱萍分析,膝蓋受傷是因為騎乘速度加快,加重踩踏力量時使得阻力或重力增加,加上車座太低、騎車時間太長;若騎乘時扶手太低,使得腰部過度前傾,踩踏時頸部就會往後仰,頸部就容易受傷。
此外,飛輪模擬攻頂或衝刺時會呈站姿等動作變化,手腕受傷就是常見於以站姿騎乘時,若肌肉控制能力不足,導致身體重量完全壓在手腕上,只用關節去支撐。
陳建勳指出,初學者或下背受傷者,飛輪車扶手一開始不應放太低,一堂飛輪運動課程約四十至五十分鐘,實際上騎車時間只有約三十分鐘,其他時間則是完整做事前暖身、事後伸展。
他呼籲,騎車時也不是全程都維持高強度,應該隨自己心跳與呼吸負荷適度調整,最適合的狀態就是呼吸有點喘、又不要到喘不過來的程度,才能享受到騎飛輪車的樂趣,且不致造成運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