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報導一位老先生因不忍見到久病失能的髮妻受苦,斷然以人為方式結束她生命,希望幫她「安樂死」,引起廣泛討論。有立委考慮提案讓家屬能在醫師確認末期病人已無治癒希望時,合法撤除其維生醫療,讓病人平安解脫。
現代醫學有效延展人們壽命,特別是在心肺復甦術、急重症與加護醫學的維生醫療演進,讓許多意外遭致身體創傷的病人,得以維持生命徵象,尋找各種回復器官功能的可能;許多過去造成人類死亡的疾病,經由持續改進的內外科療法,也讓人們得以恢復健康或與病共存,多看看世界的美好。
這樣的希望與快樂,是維持醫療從業人員不計勞苦照顧病人與持續進行艱難研究的動力。然而,有時延續生命必須受到餵食管或呼吸器等羈絆,讓病人與家屬覺得沒有尊嚴;有時生理功能的持續運轉,沒有伴隨人際互動的喜樂,帶給病家的反而是絕望深淵與苦惱。所以,是否要不計代價延長病人的生命?每一項維生延命醫療方式,是否適用每個來自不同背景的生命?是當代醫療倫理要再詳細思量的議題。
大眾關注的安樂死(euthanasia)一詞源自古希臘,字頭eu-是「好」的意思,字尾-thanasia則是「死亡」的意思,原是指「幸福或道德上可敬的死亡」,與華人文化希望人生能夠「善終」的想法一致。中世紀的《烏托邦》一書曾提到,重病者可在其自主意願下,選擇絕食以及服用安眠藥,在司鐸與醫師的陪伴下走向死亡,與目前的「安寧療護」思想類似。
近代醫學長足進步,人類對於各項身體器官功能的掌控能力愈來愈強,「安樂死」一詞被賦予特殊的醫學意義,也就是藉由特定的人工方式,提早結束病人的生命,意圖避免病人或親友日後因重症拖延,受到持續的身心折磨。
如同宇宙恆星也有衰退死亡的期限,生老病死原是人們永遠無法超脫的課題,光是害怕或忌諱無法解決問題。每個人都應該在可以自己作主的時候,規畫好自己人生旅程路線,並且和親愛的人分享。正向人生觀是選擇路線的指引,旅程中的每一天都要認真體驗個中的酸甜與甘苦,因為今生之我在,必有其因緣。
有位法師提到,人生的修行要「在世但不戀世,出世但不厭世」,這樣的思維就是要每個人在活著的時候,設法安頓自己的身心,並且找出安樂之所在。至於死不死,就交給老天爺決定吧!
(作者為高雄榮民總醫院崇德病房主任 陳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