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古留香—手工香藝展豃與新港香藝文化園區合作,以香功九式呈現傳統手工製香的過程。圖/記者郭書宏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這座占地三百多坪的香藝文化館,展示香與生活、宗教的歷史典故,及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像是不同地域國度的香料文化、生活用香與休閒用香的開發展示、傳統製香流程與器具、中西方製香用香料香草,還有以沈香、檀香雕刻而成的藝術品,甚至模擬古人品香的雅緻情境,教導民眾如何分辨香的品質。
另外,陳文忠還承租文化館旁的兩公頃土地,開闢為香藝文化園區,種植製香的香料、香草等植物。陳文忠表示,園區內亦有製香師傅展現製香手藝,保留傳統製造線香的工藝技術,另闢DIY教室提供鄉土教學,遊客亦可創作屬於自己的香藝品。
香藝文化園區成立兩年多,對多數參觀者而言,是生平第一次見到香的製作過程,而製香師傅亦親切為民眾解惑,製香廠中手作質感、製香人的熱情,這就是陳文忠想讓民眾親身感受到的。
陳文忠常自嘲是香藝文化園區掃地總指揮,他說:「沒有新港,沒有陳錦煌,我應該還只是一個工廠老闆罷了!」或許,陳文忠沒有意識到,他確實做了件傳承新港文化的大事,也為原來製香的夕陽產業,接替帶來了一輪皎潔且明亮的月光。
小檔案 香
中華民族對香料的欣賞、藥用,早在屈原的《離騷》以蘭蕙花草譬喻君子的明德之香;漢墓出土文物中發現竹製薰籠,可見漢代人們已懂得應用薰香。盛唐時期,除祭典焚香,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大量使用香料,甚至發展調香、薰香、評香。
台灣民俗中,無論香、香煙、香味與香灰,皆蘊藏人們心中的感恩與希冀,及佛菩薩、神明的加持與庇佑等,同時也存著對大自然敬仰尊崇、對祖先的緬懷追思。(記者郭書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