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環還能還原嗎?

高燈立 |2006.07.23
767觀看次
字級

近些時日,台北市大同區的「建成圓環」景觀建築,因台北市政府委託李祖原建築師規畫,結果,造成在地攤商、里長、議員及部分學者專家詬病而鬧得沸沸揚揚。而一九九三年以後,建成圓環夜市發生兩次火災,使原本從繁華的圓環商圈,如今走入沒落致熄燈的命運。當地居民及市政府為了挽救圓環商圈,當地居民在陳水扁市擔任時期,成立以圓環在地居民的想法訴求的「台北新站發展促進會」,並完成初期的規畫報告。
 
建功里里長周志賢表示,為了留下居民共同的記憶及未來發展,一九九六年,圓環商圈周邊的建功、建泰、建明等三個里籌組「台北新站發展促進會」,並由陳水塗擔任理事長,主要目的以再造圓環昔日風華,創新台北後站明日前景為主軸。周志賢指出,在馬英九市任上任後,找來知名的建築師李祖原重新規畫,可惜的是建成圓環並未依當地居民意見,延續初期規畫。

周志賢深感不解,一個具有國際級的建築家,所規畫的景觀建築,竟未考量天候、人文、停車、在地需求的問題,令人匪夷所思;而圓環商圈的沒落,新建的建成圓環在承租攤商進駐後,生計每況愈下而熄燈,著實令人扼腕。周志賢說,市政府想呈現高度現代化的東方明珠,如今卻變成一顆破碎的玻璃珠。

攤商陳德勝表示,惜日的圓環是最有人情味且自在的飲食文化區,但是原有富人情味的圓環,卻被規畫單位給切割了,這顯然是規畫單位及台北市政府,未做好體察民情的工作;而圓環施作,以一年的時間完成,花費上億,如此昂貴的景觀建築造價,卻讓地方特色埋在市井之中;他指出,圓環重新開幕後,熱鬧只有兩天,開幕第一天首長剪綵最熱鬧,而後閉幕時市長馬英九為圓環吃一頓最後的晚餐,即告落幕,這實在是太諷刺了;他說,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從這裡得到印證。

面對圓環沒落的窘境,陳德勝認為,除了圓環主體建築改善外,也應規畫表演活動空間,透過在地文化展演,可吸引文人墨客駐足,將質提升,更甚者讓異國了解台灣的市集特色,而且不用花大錢,讓在地人呈現在地文化特色,如此,才能活化老圓環的在地特色。

台北市議員陳玉梅直指,圓環的失敗「李祖原要負很大的責任!」她質疑,這些參與規畫設計的工作人員,到底有沒有在圓環吃過在地小吃、體驗當地民情,或作人文調查呢?更不可思議的是,一位具國際高知名度的建築師,竟未考量玻璃牆內外西曬的問題,這些攤商在璃牆屋內像被火爐烤得熱到不行,尤其是煮油湯的工作,更是熱上加熱;而一、二樓動線不良,完全不合乎人體工學空間原理,這豈不是太可笑了嗎?她表示,未來在做改善規畫時應更嚴謹,如不把上述問題解決,只會使圓環再陷入萬劫不復之境。

住在圓環邊三十多年的李金蘭說,圓環早期有著名的小吃有雞卷、肉←、蚵仔煎、蚵仔麵線、彰化肉丸、魯肉飯,這些攤位都具有五十多歷史,口味已盛名遠播,但圓環已消失,除了少了記憶,更無法從飲食文化中作見證了。在李金蘭印象中,圓環還有「打拳頭、賣膏藥」、布匹、南北貨等;她指出,由於人多,甚至還有龍蛇雜處,也造成或多或少的治安問題。

周志賢不諱言指出,圓環到了後期,幾乎都是外來攤商,真正老字號早就出走,而第一名的都在外頭營業,老攤商再將攤位轉租,留下二、三流的攤商當然無法吸引老顧客,更有違政府照顧圓環區域發展的美意。周志賢強調,只要把交通規畫、座位太少、空氣悶熱、動線不良等問題解決,把老店家再找回來,圓環應可回復昔日盛況。

陳玉梅則認為,將圓環改作為「美食博物館」,應是不錯的選擇,並增加互動區,也是延續美食傳統的方式,或者外包作夜店、PUB,玻璃帷幕、一間間格局類似包廂,交通位置也很適合。

資深導演王童也指出,圓環重建後未能完善的規畫實在可惜,他感受到新的圓環把「味道」搞不見了,是建築把「氣氛」搞壞了,昔日的特色抓不回來這是很可惜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