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金融海嘯侵襲時,提出了六大新興產業,以振興經濟,兩年過去了,馬總統日前宣示,將於下月檢視相關計畫執行情形。
依六大產業發展現況而言,生技、觀光、精緻農業雖日有進境,文創產業也稍有起步,但一向被政府視為金雞母的「國際醫療」,卻原地踏步。
平心而論,台灣有邁向卓越級國際醫療的條件,不僅因醫療水準一向是國際數一數二,更因擁有獨特的觀光資源,若這兩項優勢整合,對發展國際醫療產業理當如虎添翼,但由於健保制度的扞格,醫療法修正進度延宕,加上部分醫界大老憂慮醫療商品化,有違背醫學倫理之虞,甚至認為本土醫療精英為錢服務外國人或陸客,以致兩年過去了,國際醫療發展仍只聞樓梯響。
但時間已不容許再蹉跎,據專家評估,由於日、韓、星、泰等國緊追,台灣優勢頂多只剩三至五年光景;而新加坡去年的國際醫療產值大增,頗有取代台灣的龍頭地位之勢;日本總理大臣上月宣布將為外國人設置醫療簽證,得以免簽證赴日接受治療和健檢。
質言之,在全球化時代,服務業的國際化、商品化是趨勢,即便台灣能阻擋外國患者輸入,以過去二十年的實例,也無法阻擋優秀醫生、醫療院所的輸出,對國內醫療環境及政府稅收都是傷害。
呼籲衛生主管機關,不要有父子騎驢心態而瞻前顧後,應盡速推動相關法制作業及配套措施,讓國際醫療與全民健保脫鉤,促進國際醫療起飛,不僅讓台灣的產業經濟、醫療水準同步提升,也可藉國際醫療的產值、營收,讓挹注稅收及健保財源,以共蒙其利。
趙麗雲(台北市/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