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的,喜歡那些攀纏與縈繞,或粗壯遒勁,或纖細綿柔,在我眼裡,都是那麼的野趣天然,那麼的意味悠長。
藤是寫意的。中國畫中,畫家大都以草書的筆法寫藤勾蔓,形神兼備,意態突出。而大地上生長的藤本就是大自然寫就的一幅幅草書,或狂放,或娟秀,或粗曠,或纖柔,細賞之,正是意韻濃厚,耐人品味。
讀歐‧亨利的《最後一片藤葉》,老貝爾曼拚盡最後的精力畫在窗外牆上的那片藤葉,逼真得迷惑了瀕臨死亡的瓊珊,靠這片瓊珊自以為暗示她生命的永不凋落的藤葉支撐,她走出了死亡的陰霾。西洋畫的寫實,把情感描摹得如此鮮豔,人性的光芒在枯藤上的那片藤葉上閃爍。
兩廂對比,中國人情感境界的營造即如水墨,濃情飽凝筆端,落紙淡然。比如馬致遠〈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掃階苔文綠,拂榻藤陰清。」對藤的鍾情,讓我一直夢想著有一間爬滿青藤的小屋,炎炎夏日、或是月涼如水的秋夜,獨自坐在藤蔓纏繞的窗前,讀書、寫字、吟詩。或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只靜靜聆聽牆頭風搖葉片的沙沙,和著窗下蟲吟,是何等快意?
一個普通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生活,藤蔓居的日子,只能在夢裡了。但仍喜歡採擷一些牽牛之類的種子,撒種在陽台的花盆裡,營造出一方小小理想中的情境。
「欲喚一藤同勝踐,恨無傑句壓溪山。」品藤賞蔓,那心頭流淌的文字與思緒,也是那藤上小小的芬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