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科學家最近在核電技術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核工業集團實現了核動力堆燃燒後核燃料裡的鈾、鈽材料的回收,成功研製出合格的鈾產品和鈽產品。如果在動力堆上循環利用這種材料,意味著在現有核電規模下,中國已探明的鈾資源從大約只能使用五十年至七十年,變為足以使用三千年。
這項技術突破將使中國在國際核工業領域具有更大發言權,甚至起到帶頭作用。
去年七月二十一日,中國第一座快中子反應堆(簡稱快堆)達到首次臨界狀態,開始運行,它標誌著中國科學家經過二十四年的研究,終於取得突破,掌握了全套快堆技術,即「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
中核集團負責人表示,這是中國核電領域的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意味著中國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由此,中國成為繼美、英、法等國之後,世界上第八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
快堆技術屬於第四代核能系統技術,與第二代、第三代核電技術相比,它形成了核燃料閉合式迴圈,使鈾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至百分之六十以上(現有核電站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一,也就是提升了六十倍),可最大程度降低核廢料產生量。
國際普遍認為,發展和推廣快堆,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世界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由於利用率的提高,以目前中國探明的天然鈾儲量推測,快堆的使用可以使大約只能用五十至七十年鈾資源,可持續利用三千年以上。
目前,法國、英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均掌握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不過,各國對這種技術嚴格保密。
中國目前擁有十三個建好的核電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