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短片:美國一位三歲的小男童,在耶誕節時穿著睡衣,高高興興的拆禮物。但是,小男孩一撕開包裝紙以後,發現是三本書,竟然立刻收起天使般的笑容,板著臉孔把禮物用力的甩在原地,還用高八度的語氣對父母咆哮說:「書?耶誕節送書?這是什麼X禮物!我恨書……他們是便便。」
後來,我又看到他和媽媽接受了電視台的採訪。當他拆開主持人送給他的《玩具總動員》主角人偶時,立刻歪著頭、嘟起嘴說:「這個玩具我以前早就有了。」小男孩的媽媽則在旁邊幫孩子說話:「這個玩具剛好我們以前買過。」主持人接著又問媽媽:「這段影片在網路上被廣為流傳,許多人還批評這是『被寵壞的孩子』,你認為呢?」媽媽說:「我認為才三歲的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是正常的,不應該看得這麼嚴重!」而坐在一旁,已經又長大一歲的小男孩,則不時的扭動身體、扮鬼臉,大人說話的內容似乎跟他無關。
我不禁想著:這個孩子收到任何禮物,甚至做任何事情時,反應都是這樣的嗎?只要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會立刻摔東西、對人咆哮、發脾氣?小時候就這樣,等到長大,他如果考試考不好、工作不順利、女朋友不理他,不就有更多人要遭殃了。
杜威說:「生活即教育」。孩子在四歲之前,生活的習慣、規矩的建立,都來自於身邊的照顧者及他們所處的環境。雖然這個小男孩的父親回應說:「我的兒子其實很愛書的,他每天睡覺前都要有書本陪伴。」但一方面,我在影片中卻又發現,這對父母看著自己孩子發脾氣時,竟在旁邊大笑,因而引發小男孩更多的怒氣。對此,我真的很難把這個事件,當成是一個孩子天真無邪的正常舉動。
大腦神經科學家洪蘭曾經說過:「『禮貌』是一個需要從小、從生活中教導的習慣,它會直接儲存在大腦神經連接的突觸上,哪怕這個孩子將來得了失憶症,他小時候的習慣也不會丟掉。」如果這個小男孩收到禮物不知感恩,又經常用這些負面的情緒來面對自己所遭遇的事情,而父母卻仍只是停留在誇讚孩子的好表現,而無法適時制止孩子不當的舉止;那麼,這個孩子就真的是在不知不覺中,被父母給寵壞了。
就幼兒發展的觀點與歷程來看,三歲的孩子,雖然偶爾會不按牌理出牌,但是他們已經可以有足夠的智慧,在生活中表現出合宜的態度與言行。如果父母經常對人面帶微笑,並且用請、謝謝、對不起、你真好、辛苦了……等正向的語言,和孩子或身邊的人相處,孩子耳濡目染下,表現出來的舉止和禮儀,一定也會有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