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公布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PISA)國際評比結果,台灣十五歲學生的「閱讀素養」排名第二十三,比二○○六年退步(排名第十六),而且不如上海、香港及新加坡。
大家是否還記得,二○○七年也曾公布一項「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簡稱PIRLS),台灣學生的閱讀成績整體平均為五三五分,在參與的四十五個國家耟地區中,排名二十二。最令人驚心的是,台灣學生每天課外閱讀比率排名倒數第一,遠落後其他國家。
為何教育單位和民間持續推動閱讀,看似積極,成效卻不佳呢?
雖然教育部推動閱讀教育,但是九年一貫的課程規畫,並沒有同步;學校、教師很難在一天的課程中規畫出獨立的閱讀時間,鼓勵、引導學生閱讀。目前很多學校仿效日本、韓國推行「晨讀十分鐘」,固然比沒有要好,不過,十分鐘實在不夠,甚至每周一堂閱讀課也還是不夠,應該每天一堂閱讀課!
根據《國語日報》近年推動讀報教育的調查研究:在整個學年裡,每天都提供閱讀素材給學生閱讀,有一定的閱讀時間與閱讀量,結果90唹的學生閱讀速度變快,87唹的學生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83唹的學生閱讀理解力進步,54唹的學生更會深入思考問題,53唹的學生寫作興趣提升。
每天規畫獨立的閱讀時間,閱讀素養低落的情況才有可能改善。
課程調整是必要的,少一點考試、少一點填鴨的枯燥課程,讓學生每天在學校都能進行課本以外的閱讀,讓閱讀既不是功課,也不叫做「課外」閱讀,而是正式的課程,而且是一天裡面最好玩有趣的課程之一。
此外,閱讀應該與各學科、各領域融合,而不局限於語文領域。
目前的現況是:國小學閱讀教育,通常在語文領域進行;國中閱讀教育,則往往是國文教師的責任。其實閱讀教育不唯是語文領域的事,因為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習是全面的,作為學習基礎的閱讀能力,當然也須全面養成。國文、社會、自然等各領域,都有不同的閱讀重點與引導,每個學科都能與閱讀融合,各領域教師全面動起來,才能活化閱讀、深化閱讀。
然而多數教師並不具備閱讀指導專業,必須大規模的培訓,提供教師一些容易上手的教學實例與方法,並鼓勵教師持續加強相關專業。圖書館或班級的圖書、報刊必須充實,質與量都要足夠。有閱讀指導的師資,有足夠的閱讀素材,都是必要的配套。
給中小學生每天一堂閱讀課吧!讓他們養成深度而多元的閱讀習慣,日久,自然具備較佳的思考、批判、創造能力,上學也會變得更快樂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