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心測中心指出「有近六成高職生生涯期盼落差很大,顯示選擇非所愛科別的情況較嚴重」,也就是說,台灣中等教育分流出了大問題。
國中生選擇高中或高職的科別,大都憑基測成績選填,當然會出現大落差,而現在社會價值觀改變,認為高中、高職出路一樣寬廣,只要適性就好,但問題是如何適性選擇,或許有人會說,國中有安排生涯規畫與生涯探索,國中生應該了解自己的性向才對,可是出現如此巨大的落差,顯示國中生涯規畫與探索即使做得很好,也無法面面俱到與深入。
試想,有國中生參觀高級餐飲設備與餐廳,因而選擇餐飲科,但實際進入廚房操作卻完全不同,造成期盼落差,但以高職學制設計,選定了科別,要轉銜到其他科別困難重重,唯一方法就是從頭來過(因為專業科目學分的關係,不得不重讀)。
台灣在二十年前就發現這個問題,因而引進「綜合高中」學制,標榜「適性發展、彈性選擇、延緩分化」概念,讓國中生「選你所愛、愛你所選」,為往後的職涯作無縫銜接。
在高一階段,學生可經由「興趣量表、學程介紹」,探索自己的性向,例如學生選定資訊學程,可透過選修課程了解內涵,進而評估是否符合自己性向;到了高二、高三進行專業學習與發展,如果發現性向不合,可透過適性輔導機制,轉銜到另一個學程,甚至專門學程與學術學程互轉都可以。
所以,綜合高中的生涯期盼可說落差是最小,甚至沒有,但台灣實施綜合高中十幾年後,卻仍無法全面推展,主要卡在學校行政負擔過重、學生學習專業科目時數較短、教師教材教法須自編、實習設備須彈性調整、社會不了解綜高學制等結構性因素,建議教育部應設法解決,讓六成的高職生重新找到生涯方向。
何榮亮(台中市/綜合高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