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馬英九總統提議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文化總會昨天表示,將先推動雲端辭典,設置中華語文知識庫,仿維基百科,開放兩岸民眾參與編寫,但增加專家審查機制;兩岸常用詞彙辭典可望明年底上線,但初期可能不納入涉及國家政治性較敏感的語彙。
兩岸同樣講華文,但語彙大不同,例如「土豆」一詞,台灣是指「花生」大陸則是「馬鈴薯」;台灣人說「很感冒」表示感覺很差,大陸卻是指對某人或某事有高度興趣;台灣的「窩心」在中國表示委屈。
國家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表示,「中華語文知識庫」將參酌維基百科等經驗,建立「全民編寫、專家審查」機制,即時收錄流行詞與專有名詞,完整呈現當代語文樣貌,正簡體字對照;相關經費初期由國家預算資助,也已有很多企業界決定贊助。
劉兆玄表示,未來民眾透過電腦、手機,都可以使用這個知識庫,知識庫還可以和搜尋引擎、媒體及翻譯軟體等業者合作。
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表示,知識庫會持續擴充、更新內容
;初期編纂「兩岸常用詞彙辭典」,預計二○一一年底完成,收錄約五千多個字頭,三萬多條詞目,配合「中華語言知識庫」計畫,明年初華視也將推出「兩岸每日一詞」節目,介紹兩岸用語的差異;預計二○一五年完成「中華大辭典」。
若遇到「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政治辭彙,劉兆玄表示,如果有一天要放進這類詞彙,也會並列呈現。知識庫總編輯張文彬則說,像這類涉及國家政治性較敏感的問題,現階段兩岸政府還無法解決,知識庫暫時不會碰觸,像兩岸政府機關、行政區域等語彙,初期應不會被列入中華知識庫,但未來仍會並列收錄,雙方都能接受的才列入,不能接受的就暫時擱置,絕不傷害台灣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