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帶狀疱疹民間俗稱「皮蛇」或「飛蛇」,傳說只要長滿一圈就會死掉,致出現不少「殺蛇」偏方。署立新竹醫院眼科醫師夏煒瑋表示,一旦出現水泡和紅腫等帶狀疱疹,應立刻就醫,絕對不要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
夏煒瑋說,帶狀疱疹發病初期皮膚有燒灼、刺痛或極度敏感,幾天後會長出紅疹及水泡,多數病患在給予止痛藥服用後,水泡乾掉結痂就會好。
但要小心,如果是長在額頭、眼周或是鼻尖時,一定要請醫師評估是否有侵犯眼睛,一旦侵犯眼睛可能引起結膜炎、角膜炎、虹彩炎、甚至視網膜炎,嚴重還可能失明。
他表示,之前有位老婆婆由皮膚科轉介到眼科看診,從額頭到眼皮上有明顯的水泡和紅腫,一眼就可認出是帶狀疱疹,因為擴散到眼睛部位,所以引發輕微的結膜炎。開藥後,請老婆婆隔周回診,結果再次就診居然已經擴展到眼內引發虹彩炎及青光眼。
在醫師詢問下,老婆婆表示,因相信熱心鄰居的介紹去「殺蛇」,就決定自行停藥,直到最近發現視力茫茫且疼痛難耐,才決定回來就診,雖然最後眼睛視力受損不嚴重,卻留下併發症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夏煒瑋指出,帶狀疱疹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第一次感染到此種病毒會引發水痘,很多人小時候都得過,只是由於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完全消滅所有病毒,所以病毒便會潛伏。旦宿主因疾病或壓力等因素引起免疫力下降,病毒便會跑到皮膚上引起帶狀疱疹,大部分都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人身上,容易發病部位為胸部、臉部及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