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明亮為了追求人生真諦,創作形式從佛像到茶具,無不是以虔誠的心來表現佛陀的智慧。圖/記者郭書宏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佛陀生於人間、成佛在人間,我創作的佛菩薩像除力求莊嚴外,亦融入人性化的元素,為的是拉近觀者與佛的距離。」陶藝家廖明亮從事佛像創作已有十多年,從佛像、歷代高僧大德,乃至近年的茶具創作,無一不是致力將佛法以生活化的方式表現於創作之中。
從繪畫到雕塑 棄傳統求創新
一九六三年生於新竹的廖明亮,從小就喜歡新奇事物,自從接觸美術後,更讓他積極嘗試各類型的創作形式,像是水墨、油畫、水彩、書法、篆刻,甚至是插花、剪紙,他都懷抱著濃厚的興趣,且持續努力實踐它。
自小與美術結下不解之緣,廖明亮在十五歲那年考取復興美工(現為復興商工)美工科雕塑組,三年的美學訓練開啟他對雕塑的興趣,畢業時還榮獲雕塑組發表會評選的第一名,此獎項對廖明亮而言,是莫大的肯定與鼓勵。
為累積工作經驗與實際驗收所學,廖明亮畢業後先後在高雄一家製作樹脂佛像公司,以及南港的木雕神像工廠上班,過程中讓廖明亮思考:「難道製作傳統的佛神像工作,就是我一路鑽研美術所追求的嗎?」廖明亮隨後進入軍隊服兵役,期間他深感自己的美術底子仍不紮實,於是決定考大學,再進修美術涵養。
向來不擅於閱讀與背誦的廖明亮退伍後,抱著背水一戰的決心與毅力,加上應用服兵役期間的報務訓練,如願考上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當時我只給自己一次機會,更重要的是心無旁鶩的努力,這也養成了我日後做事的專注與堅持度。」
深入佛法大海 開啟造像技術
大學時代,可說是廖明亮吸收養分與儲備能量的精華時期,除了完整的美術理論與實務訓練,他開始探究更深層的哲學領域,在同學一句:「佛法才是最終知識的究竟」,廖明亮開始參加校內佛學社團,親近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與專長於佛學藝術的陳清香教授。
參與佛學社團期間,廖明亮開始薰習佛法,也有許多機會聽聞諸山長老們的開示及各方僧侶、居士講授佛法,尤其在深入佛教經藏後,他明白,行菩薩道原來就是要效法佛陀的慈悲與智慧,進而在生活中體解實踐,尤其在信仰中培養的虔誠恭敬心,正是對佛像創作的重要依歸。
廖明亮在大四時,受朋友委託創作了第一尊佛像—「獅面空行母」,雖然顯少接觸密教,但他為了製作這尊具有藏傳風格的佛像,蒐集許多佛菩薩造像的書籍與資料,過程中的用心程度可謂「不計成本」,只為了呈現一尊讓自己滿意,更能觸及觀者內心層次的佛像。
當時對佛像製作已有心得的廖明亮,滿心歡喜地告知大學教授未來想從事佛像創作時,沒想到卻得到一句「沒前途」的回應,但廖明亮仍在大學畢業後,投身佛像設計公司且樂此不疲,「那時老闆很有心,還特別允准我外出旁聽陳清香教授的佛教藝術課,這讓我能更深一層詮釋佛像的神韻。」
「佛像不單只是工藝的拼貼結果,也不僅是外觀上的法相呈現。」廖明亮說,愈是深入佛法,他愈覺得自己要謙虛,創作是配合信仰在進行著,他用十幾年的時間,將自己沉浸在傳統的佛像造像中,過程中他開始茹素、念佛禮懺,透過清淨心來帶動雙手,打造一尊又一尊傳統卻不失自我風格的佛菩薩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