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日前在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發現一批西元七世紀的唐代佛教造像。這批佛教造像共四十九件,腐蝕殘損嚴重,其中二十一件保存較完整,材質為銅質,外有鎏金,高四公分至十公分,厚一公分,造型以菩薩像居多,另有菩提樹、獅形裝飾件等。
甘肅省白銀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杜永強表示,日前甘肅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對這批佛教造像進行了鑒定,認為是七世紀盛唐時期的佛教文物。
但由於在這批佛教造像的出土地並沒有發現佛教寺院遺址,民間也沒有相關宗教遺跡的傳說,因此研判這批唐代佛教造像不是當地遺留物,而是其他地方的佛教用品,最初是用來供奉的,很可能是在後世的「滅佛運動」中,為了確保這些佛教文物避免被毀壞,當時的佛教徒便將這些佛像藏起來,才得以保存至今。
佛教東傳至今,在中國佛教史上曾歷經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分別發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周世宗時期。其中唐武宗會元年間,共廢毀大、中型寺院四千六百多所,小寺廟四萬餘座,僧尼被迫還俗者約二十六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