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上人在《般若心經的生活觀》裡提到,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其中二十二年談般若。佛陀花了這麼長的時間來談般若,可見它對我們認識生命有多麼重要,《心經》就是一切般若的精要。
《心經》說的其實很簡單,就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因為這樣,世間萬物才能以同樣的空性平等存在。其實,每一樣東西的好壞,仰賴我們如何去看待。書中有個例子:有人看到外面下雨,心想:「討厭!又下雨。」為什麼討厭?因為沒帶傘,走路不方便;但對種田的人來說,下雨很好,為什麼好?因為禾苗不須澆水了。
對人也是一樣。讓我們覺得討厭的人,看起來好像就具有讓人討厭的特質,如果確是如此,那麼,所有的人只要看到他們,應該都會有討厭的感覺,但是,有的人卻覺得可愛,喜歡和他們在一起,這就證明,所謂的「討厭」或「喜歡」,在於不同的感覺差異,而非本就存在。因此,《心經》說色即是空,表示一切事物都可好可壞;空不亦色,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有「空」的彈性,世界才會多姿多采。
記得有一次,我們準備開周會,卻突然停電,當大家猜測晚上會如何做安排的時候,老師把大夥兒召集到四十坡,我們便在浪漫的星空下進行周會。停電是一件麻煩的事,但對於懂得用佛法解決問題的人來說,卻是凝聚向心力的好時刻。周會結束之後,我們隨著鐘鼓聲吟唱〈叩鐘偈〉,同為世人發願。如果沒有停電,我們怎可能在夜空下,吹著徐徐涼風,在悅耳的梵唄中,找到彼此的共鳴呢?
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習以為常的認知,需要通過般若的智慧,才能看到不一樣的景色,開展不一樣的人生。師父上人在書中寫道:「美醜沒有標準,好壞也沒有標準。在空裡面沒有好壞,也沒有善惡。所以,用無分別的心,把本來的樣子顯現出來,就是空。」
好與壞是相等的,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無所謂的好壞之分,如果懂得運用般若,化危機為轉機,化煩惱為菩提,不但不會因為問題心生苦惱,反而能像諸佛一樣,把問題當成遊戲的道場,無分別、無罣礙,任運自在。
《心經》是一部讓我們回歸自心,認識自己的經典,在自我觀照中,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超越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的種種分別,到達自在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