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愛相
若菩薩欣羨愛著諸佛功德,不再貪念二乘及其餘方便法門,是名為菩薩「愛染」。因愛著諸佛功德的緣故,所以不能轉「無明、愛、取」為真正的智明;不能轉「行、有」為殊勝的妙行;不能顯「識、名色」等為法身。「惑、業、苦」三道不能轉,又豈能進入菩薩位呢? 若不執著「智慧、功德、法性」相似的三法,就不會對「道」的清淨光明產生愛著,既能滅除無量眾罪,使心常常清淨如一;這樣的人,則能見到般若」。般若尚且都不執著,何況是其它的法門呢?
(二)真位
「入理般若,名為住」,即如《華嚴經》(大九‧四四九下)云:「入初發心住時,即是踏上成正覺的道路,因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見般若者,真見三道(惑、業、苦),三種般若(解脫、般若、法身德)也。從此以後,心心念念寂滅無為,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了知內外一切法相的智慧,佛智也)無量的無明煩惱,自然破除。
第九、念佛發相
以下,說明因為修持念佛觀而引發的各種禪相,有些先發念佛三昧,次發諸禪;或是因修諸禪定後再發念佛三昧。
(一)念佛發禪相貌
於坐禪中,忽然思惟諸佛的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信敬慚愧,深生愛慕敬仰。心中想:諸佛有「大神力、大智慧、大福德、大相好」(注{1});因為相好,而產生各種功德;具如此的功德,才有如是的相好。因為如此相好,才有如是福德;因為有如此福德,才會有如是相好。於體性、外相莊嚴、及其造作的行為上,一一法門,都能觀照通達明了,深深了解色身的相好無邊,而無疑慮,此為念佛禪的發相。
※念佛發初禪
若定心沉穩,不會動亂;能安住此禪定,定力漸漸轉深,依次發粗住心、細住心、欲界定、未到地定,而進入初禪。念佛與根本禪定,兩者互不相涉,覺照此念佛境界,故名「覺支」;分別念佛有種種相、種種功德法門,皆清楚明白,是為「觀支」;有如是體悟後,心大歡喜,慶悅充滿內心,名「喜支」;一心安隱,遍身怡悅快樂,名「樂支」;心沒有其它的雜念,澄明深入,名「一心支」。
注解:
{1}佛的大神力,從解脫德起;大智慧,從般若德起;大福德是相因,從法身德起。(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