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東璟 圖/瀚宇國際
泰國電影《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並不難看,每個場景都能抓住觀眾的目光,可是卻很難看得懂。因為,這部電影
陳述種種流傳於民間的生死民俗傳說,但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使用比較抽象的魔幻寫實手法去鋪陳和營造氣氛,所以不太好理解。然而,也因為抽象性高,不同民情文化的觀眾,有可能在此找到自己的詮釋觀點。
筆者的祖母於今年過世,辭世的前幾天,她在安養院「看到」早已往生三十多年的丈夫,以及一群友人來家裡作客。當時是由兩位媳婦及一位印尼看護在安養院陪伴,臥病在床的她出聲交代媳婦們準備佳餚款待客人:「還不快去殺雞!快去買汽水!」據家人表示,當九十多歲的祖母看到自己的丈夫「回家」時,她的臉上似乎出現了少女時代的幸福笑顏。
在電影裡,得了腎臟病的波米住在自己經營的農莊,每天倚靠緬甸外籍看護幫忙換藥洗腎,波米妻子的妹妹也來到農莊幫忙。晚餐時段,波米和其他人都看到波米的亡妻突然顯影,既然餐桌上已有食物,波米自然不用殺雞或買汽水款待,亡靈需要的是透過「香」這個媒介,吸取家人送出的祝福意念或埋怨。
同樣的,當亡妻現身為波米換藥洗腎之後,波米憶起當年兩人在一起的美好,妻子的容顏似乎仍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樣貌,往昔歲月令人神往,不捨分離。其實,若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檢視,我們會發現,亡靈是來接引即將往生的親人,以便在另一個世界「團聚」。
在《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裡,許多觀念跟東方民族的生死民俗非常類似,例如:「當一個人身體生病的時候,他的靈魂也會跟著衰弱,此時,不善的惡靈,或是冤親債主都會對此人虎視眈眈,欲奪取其性命。」這是在民間流傳的一種觀念,本來不足為奇,奇妙的是,導演運用猴靈的特殊造型,讓那位已經變成猴子外觀的侄子,來告訴波米上述概念,這位侄子似乎是想來保護叔叔的身心免受外來靈的傷害,但這個橋段就此終止,波米仍然一步步邁向死亡。
在人生的最後階段,由亡妻靈魂前導,波米和家人在暗夜裡,一起走向一個深不可測的洞穴,這個洞穴象徵著孕育生命的子宮,也象徵著人類死亡前希望落葉歸根、回歸源頭的意涵。回家的路,是一條幽微不顯、甚至有點令人畏懼的旅程,可是,當靈體真的離開了身體,天光就灑落在大地。
電影的最後一幕,辦完喪事後,波米的三名親人在旅館休息,其中兩人欲外出覓食,兩個人卻都發生了「靈魂出竅」的神遊現象,一邊的自己待在旅館看電視,另一邊的自己則出門去餐廳。這樣的情形,在這個橋段又寫下一個句點,「導演到底想說什麼?」是每一位觀眾的疑問。
這段情節雖然有趣,但整部電影放了太多這種片段式的離奇,除了上述橋段,還有猴人跟持槍軍人的互動照片等。這些片段每一個單獨來看都有其趣味性,但是段落跟段落之間,看似有關連,卻太抽象,觀眾很難只看一次電影,就能快速地把種種情節串連呼應。
導演固然發揮了創新的表現手法,但筆者認為,應可針對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前世今生人事物之間,建立起更明確可供感應的連結性,縱然使用暗喻的手法,也應該置入某些明顯的關鍵物件、情節或台詞,讓觀眾更能感受、看懂導演想要傳達的意喻。
當然,如果導演本來就是以實驗的精神來拍攝這部影片,他並不預設要提供給觀眾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希望讓觀眾自行解讀電影的意涵,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的確是成功了!
我想,如果有人對泰國軍事政治文化、出家義務文化有深入的理解,那麼,觀賞這部電影時,將可看出更多導演隱藏在其中的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