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從事行政工作的梁偉宇,每天早出晚歸,雖與父母同住,卻少有見面機會,一周內的交談次數,屈指可數。然而,就在他試圖讓人生更豐富、選擇站在一線服務人群後,不僅多了四位長輩,下班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客廳沙發坐熱,等著和父母說上幾句話,只因為他發現,「陪伴」原來這麼有意義!
八旬爺肺結核
照顧不離棄
自從投入華山基金會天使工作站,服務獨居老人後,梁偉宇每月固定要探訪四名急需注意的長者,贈送物資、生活費,以及協助就醫與陪伴,其中兩名,每個月得陪伴就醫一次,另外兩名兩次,他們多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動脈阻塞等慢性疾病。最近又發現一位八十三歲的爺爺,感冒長期未癒,鄉下小診所看不好,建議到大醫院就診,才發現得到開放性肺結核;儘管在照顧上負擔加倍,但梁偉宇不曾離開崗位,守護老人至今,一晃眼就是六年。
站長的工作不輕鬆,梁偉宇說:「做了六年,還是覺得不簡單,每天都有不一樣的挑戰。」
說起挑戰,梁偉宇服務的一位長輩,住在台中縣后里鄉,是位六十七歲的吳伯伯,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巴金森氏症,左腿因病截肢,行動全靠一台輪椅;因無妻無子,鄰近診所也無法控制病情,非得去醫院治療時,就得獨自推著輪椅走十公里,所以,若病情不危及生命,伯伯不會輕易離家,但當偉宇到宅訪視時,伯伯的血糖值居然高達五百,是正常人的五倍,二話不說,帶他就醫。如今,伯伯一切正常,對偉宇來說,不僅是種成就,更增添對弱勢服務的使命。
賴奶奶無子女
背下山看病
弱勢服務的工作者未必上刀山、下油鍋,但有時也要跋山涉水。梁偉宇印象最深的是賴奶奶,住在山上的賴奶奶,膝下無子,先生過世,唯一出嫁的養女雖孝順,但因生活不富裕,久久才能探望一次。奶奶住的地方很偏僻,路不好走,偉宇說:「房子就在坡道上,但一眼望去卻看不見,不容易被注意。」那條路經歷多次颱風摧殘,在土石流沖刷下,別說人,連車都上不去,所以偉宇決定背奶奶下山看病。
他說:「路程只有十分鐘,沒什麼了不起。」但偉宇認識奶奶五年,已不只是單純的陪伴,修天線、話家常、滿足奶奶小小的希望,是他常做的。偉宇說:「奶奶個性直來直往,但不會令人不快,她的要求不過分,反倒像個希望人家給她糖果的孩子。」奶奶也和他分享一個溫馨故事,原來奶奶有輕度智障,生活簡單,曾因煮飯忘了關火引發火災,常喊她姊姊的鄰居小夫妻,就天天為她煮三餐,持續到前年,夫妻倆到子女家居住為止。
去年,奶奶心臟病發作,送醫後還有肺積水,沒多久就辭世,由於奶奶屬低收入戶,身後事須靠公所辦理,自然也沒太風光。
來送奶奶的人不到十個,梁偉宇赫然在其中,他難過地說:「五年了,就算沒有血緣關係,也會有很深的情分。」奶奶的養女感念基金會對奶奶的照顧,之後有幾次,以奶奶之名,小額捐款,梁偉宇說:「捐款雖不多,可是付出能得到回應,就是對我們的肯定,是支持我們走下去的力量!」
看盡生離死別
仍堅守崗位
六年不長,梁偉宇卻看了很多,不論是往生的賴奶奶,或身體已經很差還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吳伯伯,他覺得長輩實在「太寂寞」,他們要的不過是默默的陪伴,或多一點點的噓寒問暖而已。
偉宇也常感慨,獨居或失依長者並非都無子嗣,有人因為早年的某些因素,如拋妻棄子、家暴,或遭子女惡意遺棄,才造成孤老無依的處境,「但不論如何,把父母交給社會大眾照顧,總是不負責任且令人心酸的。」
梁偉宇服務過的長輩,因為往生或病情惡化必須轉至安養院而結案的人,已有一百六十四人,在案的則有五十七人,看遍生死離別與淒涼,他沒有選擇轉換跑道,例如換到服務小朋友的社福機構,反而認為,陪老人家走過最後時光,度過平靜的生活,是人生一大安慰,也是為台灣高齡化社會的走向和自己未來的處境作好心理準備;他捫心自問,若自己老了,沒有社福團體、沒有義工,加上子女忙於事業,他會何去何從?
家人察覺轉變
會陪同探視
這份服務雖然是個工作,有領薪水,卻經歷了不可思議的「從無到有」,再體驗生命的「從有到無」。華山基金會的天使工作站,希望能發展到三百六十九個,至今有一百八十四個;成立過程很克難,必須先找到願意當站長的人,然後由站長獨自找尋工作據點、購齊設備,掌握能服務的弱勢,再招募願意服務弱勢的義工。正因為天使站是站長一手創立,感情很深,若有人最後選擇離去,也許是承受不了服務個案生命的逝去,但可想而知,會離去,一定是歷經萬分掙扎。
梁偉宇擔任天使工作站站長,一當就是六年,工作不再只是付出勞力和換取金錢而已,他在服務中成長,得到更多反思,他說:「過去我忙於工作,即使只在父母身邊,卻不曾多說一句;陪伴像一種奢侈,捨不得多花時間,但沒有任何事會比陪伴父母更重要了。」家人感受到偉宇的轉變,也會主動利用假日陪同探視長輩,讓他發現,服務人群是件幸福的事,而且人真的是有感情、會回饋的,當你真心付出,收穫絕對比付出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