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四病錄】陽焰

唐捐 |2010.12.16
4320觀看次
字級

佛經言虛幻,頗常動用喻象。《金剛經》所謂「六如」,最為我們所熟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除此之外,還有七如、八如、十如等種種不同的說法,這些博依,錢鍾書的《談藝錄》頗曾加以薈萃,讀來興味盎然。裡面有一種意象,叫做「陽焰」,我覺得很特別,在此想稍稍推衍一下。

按《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四:「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燄。」《成唯識論》卷八:「心所虛妄變相,猶如幻事、陽燄、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又《月上女經》卷上:「諸三世猶如幻化,亦如陽燄,如水中月。」所謂陽焰,本為中土詞藻,最初見於〈素問〉:「澤中有陽燄。」係指水面上的火,或許就像高雄燕巢那個泥火山吧,在醫書是拿來譬喻生理現象的。但佛經的用法,則是指炎熱之際,地上常會生出熱氣,遠望如水而其實非水,容易使視覺迷惑的一種現象。

梁寶誌和尚作〈十四科頭〉,說「迷悟不二」之理,有云: 

「陽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自身虛假不實,將空更欲覓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哄哄。」

裡邊推衍的,便是《楞伽經》所說的:「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渴鹿意象同樣常見經書,寫盡了眾生在俗世常有的一種莫名而無端的飢渴感。

唐代詩人參悟佛理之餘,也頗曾以此辭入詩。其中最著名,應當也是最好的,當屬白居易的〈讀禪經〉: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燄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詩人在講破執之理,固然玄妙。但就詩說來,有果有魚的這一聯,卻是最具形象而有餘味。空中之花係佛經裡另一個常見的喻幻之詞,花是假,哪能等待其結果。同樣的道理,水是幻,怎可從中捕到魚呢。當然,像我這樣在字面上玩味下去,還真是在覓魚了。

王安石晚年閒居衰病,常坐著輕便小轎,遊於南京郊外。一日前往法雲寺,有詩云:

法雲但見脊,細路埋桑麻。扶輿渡燄水,窈窕一川花。一川花好泉亦好,初晴漲綠濃於草;汲泉養之花不老,花底幽人自衰槁。

燄水即指陽焰,野地光煙,空幻如水也。我覺得這詩可能有兩種解法:詩人可能真的看到水和花,但他用佛語表述,在原典的支持下,遂使真花真水也染上一層虛幻的色彩。詩人眼前也可能沒有水和花,只有細路和桑麻而已,但他偏偏刻意以幻為真。寫花則說是「窈窕」,寫水則說是「初晴漲綠濃於草」,描摹得愈美好,愈增添悵惘的氣氛。然則汲泉養花,簡直以幻養幻,空花當然「不老」,其實亦難長久。噫,空花猶如此,肉身竟何堪。(本專欄每周四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