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原訂招標的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的銀髮住宅土地地上權,由於居民強烈反對,將公告停標。居民反對是擔心幾百名老人家入住,導致外籍看護充斥、救護車整夜進出,房價會下跌。
兩個月前,台北市規畫在大同區大龍綜合福利服務中心,安置老人與重殘人士,也遭附近居民強烈反彈,擔心影響生活品質。民主政治社會人民最大,所以日前台北市長郝龍斌也表示,若松山區居民反對,健康路附近的土地就不蓋社會住宅。
這幾件事顯示居民沒有同理心,都該譴責。
台灣社會高齡化已是趨勢,銀髮住宅招標喊停,加上老人重殘中心及社會住宅遇阻礙,可能胎死腹中,開了先例後,各類公益住宅將「遍地烽火」,最後一處也蓋不成,這究竟是鄰近居民之福,還是社會之福?
我住在內湖區,雖不認同康寧路居民的態度,不過能理解他們的另一理由:「一般人對公營的出租住宅印象都是髒亂、簡陋,誰都不希望這樣的社區是鄰居」,因為過去有部分國宅的確如此,那麼,在政府單位指責這些居民沒有同理心時,是否也該有同理心,把社會住宅蓋得好一些,管理得好一些,排除民眾「刻板印象」?
因而郝龍斌說,「低品質、低價格、龍蛇雜處、環境很差」是大家過去的錯誤印象,將來若蓋社會住宅,就是要去標籤化,提供高品質、高規格、與環境融合的處所。
台北市有些國宅,如信義、成功、基河國宅都有好評價,它們位於不錯的地段,成功國宅甚至是名建築師設計,外觀優美古典,不但沒有使附近地價下滑,國宅房價也很高。
這些國宅的管理當然還有改善空間,是政府該努力的地方,如今郝龍斌支票開出來了,也提供願景,接下來就看政府如何說服人民,並如何真正做到去標籤化。
賴蕙如(台北市/內湖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