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馬偕輸血醫學研究室抽取上千人的血研究發現,百分之二十六的台灣人有「平埔族」基因,估計約六百萬人是「平埔族」後代,只是經過幾百年通婚,族群早已「你血中有我、我血中有你」。
「平埔」兩個字,就字面上而言,就是「平地」的意思;「族」則是指稱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即是「居住在平地的人群」的簡易稱呼。
四百年前,早在漢人來到臺灣拓墾、定居前,臺灣西海岸的平原地帶,從宜蘭、基隆到恆春,已有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部落認同的人群居住,因此,有些人認為應該稱為「平埔族群」。
這些比漢人更早居住在台灣平原地帶的不同人群,由於和漢人的語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在早期的臺灣歷史文獻中常被稱為「番」。從「番」的字形、字意來看,「番」是「禾」與「田」所組成的,是用來指稱以某種方式耕作的人,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在漢文化為中心的眼光下,「番」就含有歧視的意味。
「平埔族」一詞常用來指稱居住在臺灣平野地區的「原住民族」。從文獻上來看,「東番」或「東夷」用來稱呼台灣的原住民;「西番」和「西夷」則用來稱呼前來中國通商的西方人,如荷蘭人與西班牙人。
相關文獻指出,目前台灣人除具有原住民、也就是平埔族血統外,其餘大部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移民,經數千年之後,族群早已融合,但遺憾的是,每到選舉,這種關係不能成為族群融和的基礎,反而成為政客謀取政治利益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