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隧道的開通方便了來往台北與宜蘭間的旅客,但是隧道內長時間密閉行車所形成的「封閉效應 」,卻也令人擔心。
醫學家指出,駕駛人進入封閉式隧道後,會因密閉空間產生不安全感、壓迫感,以及亮度由明轉暗的不適應,因而降低行駛速度,一般稱做「封閉效應」。
雪山隧道通車後,隧道口前方每逢假日必成「停車場」,由於絕大多數的駕駛人,行車時多半是開空調、緊閉車窗,同時將空調設定在車內循環,因此,車廂內的氧氣含量會處於遞減的狀態;萬一遇到大塞車,進入隧道後又因「封閉效應」而降低車速,因而造成車內氧氣逐漸不足,連帶也會影響駕駛人、乘客的生理反應,威脅到行車安全。
專家警告,大多數駕駛人的開車習慣,只有在開關車門時,才會有空氣交流的可能,如果長時間沒有開窗換氣,車內空氣還是可能會愈來愈混濁;等到夜晚要返家時,可能已相當疲憊,此時若遇到塞車,恐怕只會讓駕駛人的反應更加惡化。
因此,雪山隧道內行車,真正的危機其實是「車廂內的氧氣夠不夠?」所以,在進入雪山隧道,駕駛最好先搖下車窗,讓車室內換換氣,否則,長時間行車又遇到雪山隧道塞車,可能因為車內空氣混濁、氧氣不足,使頭腦反應遲鈍而發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