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為惡業,何謂成績,
宜速懺悔,痛自呵責,
發起善心,勤修慈德。
──弘一法師
豐子愷先生所繪作的〈昨晚的成績〉,是一幅讓人一目了然的圖畫,我們就來看圖說話
一番。
此張漫畫中,有一個人、一隻老鼠和一個捕捉老鼠的鐵籠子。
人,畫得很大,臉上帶著得意的笑容,笑容中有一種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意味;顯示出:「人是一種是有文明的,能運用計謀和工具,並設計陷阱,讓動物上當而加以捕捉的有權利之動物。」
昨晚臨睡前,這位有權利和有計謀的人,設計了捕捉老鼠的陷阱,他將捕鼠籠置放於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然後安心去睡覺,只等天亮時去察看捕獵的成績。
果然不出所料,老鼠敵不過籠內食物的誘惑,而進入籠中取食,牽動籠子的機關,籠門關上了,老鼠出不來了。
這是人與鼠的鬥智,顯然,老鼠輸了。輸在不敵口腹之欲,也就是輸在一個「貪」字。
「貪」是所有動物的通病,人類利用這個「貪」來設陷阱,捕捉各種動物;就像人類也利用「貪」來設計別人,或被「貪」所誘惑,而自己中計或做出不該做的事。
「貪」本身,並非全是惡的,佛教有所謂「善法欲」,例如想多讀書、多做善事、多運動、多交朋友、多幫助人等等,這種「貪」是一種進步的無形動力,讓人們往善美好的方向推進,以及欲望和心靈的滿足。
但是「貪」的念頭若走錯了方向,與「惡念」結合在一起,則會助長罪惡,讓人墮入深淵而無法自拔。
例如,這幅〈昨晚的成績〉,描繪的就是以人的觀點將老鼠當成「敵人」,欲捕捉和消滅,故以籠子誘捕老鼠,然後高興地展示成績。若以佛法眾生平等的觀點來看,人和鼠都是動物,都是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鼠偷取人類穀物及食物,這種人鼠之戰,已開戰幾萬年,並持續在戰爭狀態之中,誰贏誰輸,永遠沒有定論。
老鼠是消滅不完的,就像蟑螂一樣,都是「小強」一族。人與鼠之間也早已取得平衡,因此相安無事地生活在地球上。人有餘力時,讓鼠類也能飽餐,亦是一種慈悲。宋朝詩人蘇軾有一首護生詩寫道:「鉤帘歸乳燕,穴牖出痴蠅;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好一個「愛鼠常留飯」,真是慈悲心腸啊!
弘一法師在此捕鼠畫中的題詞,道出他的看法「是為惡業,何謂成績」,他認為該「宜速懺悔,痛自呵責」,而進一步做到「發起善心,勤修慈德」。大師苦口婆心之言,言猶在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