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五味之不同,皆是約十二因緣善巧分別、隨根機示導而已。
※不定
從《大般涅槃經》比對十二因緣,聽聞眾生皆有佛性,因根機不同而有不同的領悟,或聽聞小法獲得大果、或聽聞大法獲得小果者,是名「不定教」。
※祕密
又《大般涅槃經》說:「我坐道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爾時無量阿僧祇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有諸菩薩亦曾問我是甚深義。」即是從《涅槃經》中,約十二因緣說有「祕密教」。例如:為鈍根弟子說十二因緣的生滅相,別有利根的菩薩也在座,密聞(反思)十二因緣的不生滅相,即悟入佛性,證得無生法忍,此為祕密意也。
以上,是凡聖同居土中,轉法輪相的內容。
※四教涅槃意
又,諸佛皆於此十二因緣觀,而證入涅槃。(1)若約鈍根而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於煩惱、習氣皆盡除者,是「三藏佛」的有餘、無餘涅槃{1};(2)若從空觀的角度,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是「通教佛」的有餘、無餘涅槃;(3)從因緣假名中道觀{2}的角度,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是「別教佛」具常、樂、我、淨的涅槃意;(4)若十二因緣中,三道{3}即是三佛性{4},亦是三涅槃{5},而涅槃名諸佛法界,是「圓教遮那佛」的四德涅槃。
此是凡聖同居土{6},所示的四種涅槃相,出自《像法決疑經》。
方便有餘土{7}及實報無障礙土{8},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亦依上述之義理來解釋。是名「十二因緣攝法義」。
注:
{1}有餘、無餘涅槃:煩惱永盡,已斷生死之因,猶有漏的色身相續,稱有餘涅槃;更滅依身無所餘者,稱為無餘涅槃。
{2}因緣假名中道觀:指空、假、中三觀,乃別教菩薩所修的觀法。
{3}三道:三道,指惑道、業道、苦道,此三者為生死流轉之因果。
{4}三佛性:(1)正因佛性,眾生本具之理性;(2)了因佛性,為顯法身之照了覺智。(3)緣因佛性,為資助覺智之功德善根。
{5}三涅槃:(1)性淨涅槃:諸法實相不生不滅,即性淨涅槃;(2)圓淨涅槃:惑智畢竟不生不滅,即圓淨涅槃。(3)方便淨涅槃:智照群機而垂應,非生非滅即方便淨涅槃。
{6}凡聖同居土:指人、天兩道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
{7}方便有餘土:指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所居之土。
{8}實報無障礙土:為斷除一分無明之菩薩所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