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什麼原因,讓一個主治醫生放下優渥工作,前往爆發內戰的葉門?台灣首位無國界醫生宋睿祥昨天說出心路歷程。他說,在戰地接觸很多原本不了解的醫學領域,很多突發狀況讓他重新檢討行醫態度,見證困境中生命的韌性。
宋睿祥昨天發表新書《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無國界醫生在葉門》,以第一手的戰地醫療圖文日記,記錄在葉門首都行醫的四十五天。二○○四年,他才二十八歲,前往賴比瑞亞,成為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二○○九年再度前往葉門,面對幾乎被世界遺忘的國家,在當地不只要救人,還有內戰威脅著他 。
他最難忘,當時曾救助一個被炸彈刮去頭皮的小孩,因醫療器材不足,只能用點滴的包裝袋暫時代替頭皮,應急縫合在小孩頭上,沒想到後來小孩奇蹟般的活下來,這也讓他見證困境中生命的韌性。
當初宋睿祥毅然決然投入無國界醫療組織,最大的原因是聽了外交部國合會陳志福醫生的一段話:「一旦你去過世界的另一端工作過,你的靈魂就會有一部分停留在那裡,工作累了想要回家,但真正回到了台灣,卻又覺得自己遺留了什麼東西在那裡,唯有再回到那個簡陋、充滿各式各樣異味的地方,你的靈魂才會完整…。」
宋睿祥說,身為一個醫生,有拯救生命的使命,但即使能夠醫治病人身體上的病痛,卻無法撫平戰爭帶來的創傷與恐懼。面臨著憑著知識和技術都無法承擔的龐大壓力,在生命中最沮喪和絕望的時刻中,他更認識了人的渺小,也學會了以慈悲來面對受苦靈魂的醫者,才是一個真正超越國界、不分宗教、沒有藩籬的「無國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