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代表團在本屆亞運獲得十三金,是一九九八年曼谷亞運獲十九金以來最佳成績,體育主管機關沈浸在喜悅中,然而亮麗成績的背後,卻有隱憂值得檢討。
平心而論,中華代表團在主流項目(奧運正式項目)的自由車、跆拳道、網球等獲五金,而且田徑男子四百接力獲得銀牌、游泳女子四百公尺混合獲得銅牌,以體操男子鞍馬、吊環獲銅牌,都令人驚喜,但是五金四銀十五銅,僅占中華代表團所獲獎牌的三分之一強(百分之三十五點八二),顯然水準仍待加強。
其次,在團隊運動表現上,廣受喜愛的籃球名次為歷屆最差,男籃被排除八強外,女籃從上屆銀牌滑落至第四;世界運動人口最多的足球,早就不被體委會列為參賽項目
;至於國人最期待的棒球,派出旅外好手加持的職業水準代表隊,雖摘銀而歸,但整體表現內容,卻引起檢討與憂心。
再就投資報酬率而言,本屆亞運政府投入十五億一千兩百萬元選訓經費,並派出史上最大代表團(六百零九人),只產出包括十三金牌的六十七面獎牌,相較於曼谷亞運推展競技運動編列的三千萬元預算,派出僅有本屆三分之一人數的代表團,卻獲得含十九金在內的七十七面獎牌,投資報酬率遠遠偏低。
因此,體育主管機關應該確實檢討競技運動資源分配,重新布局重點運動人才的發掘與培訓,畢竟運動選手的訓練需要長期投資,在經費有限下,就必須將資源挹注具發展性的項目。
曾慧青(台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