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隨著歲月的成長,智慧亦逐漸圓融而成熟,年邁時擁有洞澈世俗的清明智慧和無數歷練後累積的經驗,堪稱珍貴。其實,每個人生一路走來憑造化、憑努力。老,並不可悲,亦不足嘆,可嘆的是虛度一生吧。
古來有謂:「二十人欺病,四十病欺人。」前人的經驗亦不斷在告示我們,人一旦過了六十歲,身體的反應是一年不如一年,過了七十歲則是一月不如一月,到了八十歲以後是一日不如一日,九十以後是一時不如一時了。迨老來,不看「經歷」看「病歷」。從而當一群老人相聚談天論地時,亦大談陳年病痛,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菜根譚》有曰:「風流得意之事,一過輒生悲涼;清真寂寞之鄉,愈久轉增意味。」人有寂寞相陪,如能自我調適,寂寞與人作伴,迎向自由自在, 恬淡安樂的自我生活,心平氣和,則對「榮華花上露,富貴草上霜」的體悟就更深刻了。
明人李臨川退休後,曾題六句警語:「朝裏官多做不了,世上利多取不了,古今書多讀不了,親戚事多管不了,閒是閒非聽不了,頻頻收拾身心好。」這說明了人終其一生勞苦奔波,隨著時光流逝,形體逐漸衰弱老化,在年老退休之際,能夠放下名利、是非,焉不心曠神怡,一個人如果贏得一切,卻失去健康,那也等於是宣判人生的提早出局。
世道滄桑,盛衰更替,一切事物總是彼消此長,大吉大利後往往又是大凶大難之時,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世事猶如路邊的花花草草,往昔的恩恩怨怨、功名利祿如花開花謝、月圓月缺。
人嘛,壽命總是有長有短,運氣也是有好有壞,能力總是有強有弱,最終成就亦有大有小。當我們回首一生時,想到自己一生一步一腳印地為追尋理想而奮鬥,我們就應感到自慰而依歸本性,不要再和自己過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