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跌破5% 青年與高學歷失業仍高 須有穩定的長期政策 並加速產業結構轉型
主計處公布十月失業率,終於跌破百分之五,為百分之四點九二,創金融海嘯以來新低,我相信,十一月的失業率一定還會下降,因為月底有五都選舉。
選舉需要大量的短期、臨時勞工,像是掃街拜票、發傳單、開宣傳車,印刷廠也要加班趕件等,「選舉經濟」會讓就業市場稍微回溫,加上政府持續推出振興就業計畫,公部門短期聘用(如花博),都幫助失業率下降。
雖然失業率下降值得欣喜,我也認同凱因斯理論所說的擴大內需(以政府部門支出推動、活絡經濟),不過,要等到選舉與政府短期聘用計畫結束後,失業率還能在百分五以下,才算真正降低了失業率。
不過,明年適逢建國百年,政府單位一定會推出各種慶祝活動,政府短期聘雇計畫暫時不會結束,因此,要回歸市場經濟來評估失業率是否有效下降,還得等一等。
可是,從失業統計數字中的學歷與年齡觀察,失業情況仍存有問題。依主計處公布的十月失業率數據,大學及以上的失業人口仍高達百分五點六三,大專及以上也有四點九三,高中職五點二六,只有國中及以下降到四點三七;至於年齡,撇開仍在學的十五至二十四歲,二十五至四十四歲的失業率四點九六,四十六至六十四歲則壓低到三點○七。
從學歷和年齡的關係推論,政府降低的失業人口,應該是中高齡、低教育程度者,這個族群比較容易接受政府的短期上工計畫,或短期擴大內需,及選舉短期聘用的族群。
雖然中高齡失業問題對穩定社會非常重要,然而,如果政府對中高齡人口,沒有穩定長期的就業措施,只有一期期的短期上工計畫,或無力改善青壯年與高學歷就業情況,長期而言,恐怕失業率還是不樂觀。
特別是,此波景氣復甦多以電子、金融、地產等產業為主,且受惠的多是中高階層,普羅百姓沒實際感受到,顯見產業結構的調整尚未完成,政府雖然將失業率降低到五以下,實踐了承諾,但隱藏在失業數字背後的產業結構轉型,與青年與高學歷勞動力失業問題,還是持續存在,政府的救失業任務尚未成功,仍須努力。
仁言(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