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公布,受到景氣好轉、民間投資增加,及政府促進就業方案的影響,十月的失業率降至百分之四點九二,是近二十三個月首度跌破百分之五。
失業率降到百分之五以下,保住行政院長吳敦義「掛保證」的烏紗帽,承諾跟進「下台」的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也鬆了一口氣。
不過,衡諸民間就業情況,情況是否如此樂觀?
以筆者任職的公司為例,薪水高的資深職員被大量裁撤,再招收的新人平均薪資,比金融海嘯前更低,亦即裁撤一個資深職員,可聘兩、三個新人,失業率當然會降低,但這是吳揆所要的嗎?
現今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薪資,約兩萬五千元到兩萬七千元,比十年前不進反退,不少年輕人為避免失業,只好先屈就,這類勞工雖不屬失業人口,但心情鬱卒可想而知。
而能保住飯碗的資深員工,代價是薪資零成長,甚至倒退,即使部分行業加薪,但還是回復不了兩年前的薪資水位;至於非典型就業人數增加,幫助美化了失業率數據,這是吳揆所要的嗎?
相對於失業率下降,政府是否看到這種「就業品質」惡化情形?
另外,人力銀行業者指出,近來工作機會確實有增多,金融海嘯後,十一月首度出現就業機會超過求職人數的現象。
不過,即使求過於供,即使就業服務中心不再被失業者擠爆,但「薪資零成長」的趨勢,加上窮忙族、新貧族的勞動市場「質變」現象,政府不能視而不見。
媒體分析指出,亞洲各國十年來的薪資變化,新加坡每月薪資成長了一千美元以上,韓國也增加七百美元以上,連經濟停滯多年的日本,每月薪資都成長了兩百美元,台灣十年來只增加二十六美元。
勞動力就業「量」衝高,「質」卻持續惡化,才是真正問題所在。
唐勝獅(高雄市/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