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胰臟癌是難纏的惡性腫瘤,國家衛生研究院利用大型胰臟癌臨床資料庫,找出十四個基因標記組合,以後只需抽血,就能精準預測胰臟癌病人開刀後存活率。若病人身上帶有這組基因組合,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若無,平均可活三年以上。未來,還可利用此分類胰臟癌病人的預後治療方式。
為了有效預測胰臟癌病患接受手術後復發的情形及存活期,國衛院癌症研究所主治醫師蔡坤志的研究團隊,和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工程與組織再生中心合作,他們分析國外大型胰臟癌臨床資料庫,共一百零一名胰臟癌病患,成功找出十四個基因標記組合。
若胰臟癌患者帶有這十四個基因標記組合,就代表手術治療後存活期不到一年;若患者身上沒有這個標記,術後存活期約三年以上。蔡坤志昨天在「亞太胰臟癌與膽道癌研討會」發表這項成果。
他表示,經基因分子指標預測出術後預後較好的胰臟癌患者,復發機率較低,或是比較久才會復發,就沒有必要再接受積極性的化學治療。
但預後較差的癌患,術後復發的機率較高,或較短時間內即會再復發,就應積極接受化學治療或臨床試驗,爭取更長的存活時間。
蔡坤志說,雖然有二成的早期胰臟癌病患可接受手術治療,但最後腫瘤仍會復發,未來如果能透過這種基因檢測來預測預後存活期長短,醫師就可以依照個人狀況,規畫治療方針,選擇適合的輔助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