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宗物資近期出現漲勢,廠商頻喊面臨漲價壓力,財政部立即調降部分物資進口關稅,紓緩廠商壓力,但據原物料進口公會所知,原物料價格曾回穩,但國內物價卻只漲不跌,學者表示,恐待公平會及經濟部積極監督上、中游廠商,解此謎團。
原物料進口後在上、中、下游業者之間的價格波動關係、原物料占產品製作比例,及漲幅計算的時間基準等,都影響零售物價。但上、中游廠出廠價並未公開揭示,加上業者只提原物料上漲有壓力,於是總是只傳出物價上漲訊息,讓消費者納悶,為何只漲不跌?
經查台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所知,進口小麥今年七月每公噸二百七十一美元,十月漲到三百八十二美元,十一月再攀至四百美元,十二月並將達四百四十美元;但公會也說,對比二○○八年冬季到隔年一月的六百美元,今年的小麥價格並未到達過去高點。
黃豆也有同樣情形,台灣區植物油製煉工業同業公會統計,黃豆從今年九月底、十月初開始漲,當時芝加哥交易所收盤價每英斗約十至十一美元,十一月八日來到十二點七四美元,九日再上升到十三點二九美元;但黃豆價格高點是二○八年五至六月間的十六點五美元。
這兩個公會分析認為,這波原物料上漲壓力,與氣候變遷、中國市場需求增大及基金炒作等因素有關;但上游製成原料的售價為何?是否隨每次原物料上漲或回穩而漲跌,公會說要問廠商。
消基會前秘書長黃鈺生說,市售麵粉價格曾回穩,但麵包等商品都沒降過價;就連行政院消保會近來調查十一月五日物價,對比去年十月十二日物價,零售價幾乎沒波動。
公開所能查到的只是零售價或公會公布的原物料進口價;輔大統計資訊系教授謝邦昌說,原物料上漲是否涉及炒作,有待調查。有關上、中游廠商出廠價與原物料價格間是否確實連動,他建議經濟部及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發揮督導與調查功能,才能為消費者解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