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南韓首爾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高峰會昨天結束,通過首爾宣言,各國同意不會蓄意讓貨幣貶值,加強競爭力,重申匯率制度必須由市場主導,會加強匯率彈性。宣言同時也要求各國,要注意貿易失衡對全球經濟所可能會帶來的影響。宣言並指出,全球經濟仍然面臨風險,建議要訂立更嚴格的金融監管制度。
在貿易問題方面,與會各國領袖同意由各國財長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磋商,在明年上半年制定出指導性的指引,包括多個指標,以衡量各國的經常帳是否不平衡,以採取相應的防範和集體行動。
另外,美國財長蓋特納在首爾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以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會面。美國官員表示,中國在貨幣和貿易問題上有進展,自九月起讓人民幣匯率升值,更能貼近市場,中國也開始關注保護智慧財產權和開放市場問題,美方對此感到鼓舞。
匯率爭議 依舊無解
不過在發表宣言前,各國在貿易失衡和匯率方面爭議依舊激烈,由於中國堅決反對中國「外銷機器」做任何程度的煞車,使得地主國南韓總統李明博面對僵局,只能表示希望達成「某種協議」。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更不點名地呼籲美國「要負起責任來」。胡錦濤在高峰會上,以「再接再厲、共促發展」為題,發表演說,其中不點名地批評美國,他說,世界上「做為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體,必須採取負責任的政策,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
儘管胡錦濤的講話並沒有直接提到美國,不過他演說中的「主要儲備貨幣發行經濟體」,很明顯指的就是美國與美金。
事實上為了發表《首爾宣言》,與會國的副財長和高層官員從十一日晚上十時協商到昨天凌晨三時。他們很辛苦,因為本屆峰會宗旨是國際合作,但各國互分勢力,各自為謀,理想和實際過於懸殊,最後的公報要如何寫法,煞費琢磨。
數字目標 鎩羽而歸
美國孤軍苦戰,力倡「數字目標」,亦即為有些國家太過龐大的貿易盈餘和有些國家太過龐大的赤字設定比例上限,對此反對最力者就是中國和德國。
德國總理梅克爾說,為出口大國的經常帳盈餘設立GDP比例(百分之四)之論「沒搞頭」。她說,這類上限是政治限制,「經濟上沒道理,政治上不適當」。
中國和美國一樣被視為操縱匯率的「嫌犯」,但繼續四兩撥千斤,將責任丟回給美國,說北京承諾改革其匯率體制,這承諾「絕無動搖」,但北京也需要世界經濟穩定。
中國近來在各種國際論壇上,姿態愈來愈硬,在首爾亦然。一位德國官員說,在聲明定稿階段,「中國非常難搞」。而一位研擬公報的官員說,本屆峰會公報「沒有牙齒」,也就是拔掉了美國的數字目標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