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IBM和蘋果彼此是死對頭,但《紐約時報》分析,兩者其實是高科技創新的陰陽兩面,他們的共通之處超乎想像。
今天,一般人認為IBM以企業和政府為主要客戶,以精益求精、連年獲利出名。的確,IBM第三季淨利成長百分之十二,淨利連升三十一季。蘋果則被視為消費者導向,也一本萬利。
IBM重視深層科學,不斷推出新發明。蘋果一路成功,主因則在將創新變成制度。IBM和蘋果是「高科技創新」這個宇宙的陰陽兩極。
‧蘋果和IBM追求不同的市場,但策略相同。十五年前,IBM大轉型,減輕硬體分量,朝科技服務、軟體發展,目標是以服務合約和軟體授權創造永續營收,並吸引業界夥伴和軟體開發高手使用IBM科技。
十年來,蘋果策略與此大同小異,蘋果的夥伴和軟體開發群利用iPhone和iTunes軟體,並且和蘋果分享iStore音樂和軟體應用的進帳。這些互補效應又推高蘋果硬體的銷售量,自成財源。
哈佛商學院教授佑菲指出,兩家公司都以核心產品為主軸,創造由夥伴和開發者構成的生態。
悆管理:賈伯斯一九九七年重返蘋果時,蘋果製造效率不彰、成本控制鬆懈、庫存消化不良,當年虧損十億美元。賈伯斯聘請曾在IBM任職十二年的營運專家庫克,後者成為蘋果營運長,祭出的法寶與IBM無二:精實和效率。
悆充滿靈感的領導人:這樣的領導人在蘋果是賈伯斯,他不斷推出全球無數人快樂愛用的消費產品。在IBM是帕米薩諾,在能源、汙染、運輸、健診領域協助客戶因應挑戰。
悆兩家公司最大差異在「研究」。IBM實驗室遍全球,研發費每年六十億美元,在計算、材料科學、數學方面不斷提升,產生的專利數目傲視全球企業。蘋果專注於產品創新,有利於公司產品的研究才做,也就是偏重消費者「行為科學」,不做基礎科學研究。
專家說,兩家公司萬變不離其宗,永續之道都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