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的病程進展,可依腎絲球濾過率(GFR)分為五個階段,第一期慢性腎臟病指的是GFR值在九十以上,這類患者雖然有蛋白尿、血尿等腎臟受損狀況,但仍保有正常的腎功能;隨著GFR值愈低,腎衰竭的程度就愈嚴重,末期腎臟病的GFR值剩下不到十五,腎臟功能約正常人的百分之十五以下,如果逐漸無法排除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水分,就必須洗腎,國內目前洗腎人口約有六萬人。
洗腎者 多有糖尿病
部分慢性腎臟病,源自罹患腎絲球腎炎,不過研究顯示,若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會提高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同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三高疾病者,若沒有每三個月定期檢驗尿蛋白、血清肌酸酐,也可能併發了慢性腎臟病卻不知。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黃瑞仁表示,高血壓與高血脂症患者會導致血管病變,使得腎臟血管收縮,進而提高慢性腎臟病的機率。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調查,高血脂症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是一般人的一點五八倍,高血壓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是非三高患者的一點六六倍。
糖尿病更是併發慢性腎臟病的大宗,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祕書長江怡德表示,糖尿病患罹患初期腎病變的盛行率約百分之二十七點四,微量蛋白尿、血糖或血壓控制不佳、胰島素阻抗,都是造成糖尿病患罹患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回推來看,國內洗腎患者中高達四成三都是糖尿病患。
三高患者 認知不足
雖然這麼多證據顯示,三高疾病與慢性腎臟病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性,不過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林裕←指出,國內三高患者只有三分之一達到目標控制值,也就是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百分之七以內、血壓低於130/80mmHg、低密度脂蛋白低於100mg/dL。
台灣腎臟醫學會今年曾透過電話訪問方式,針對四百四十五名三高患者,進行併發症認知調查,雖然八成八受訪者知道三高疾病會有併發症,比如糖尿病患也容易有高血壓,但慢性腎臟病相對並未深植患者心中,六成六的三高患者不知道自身的疾病容易併發慢性腎臟病,因此絕大多數患者不曾透過驗尿、驗血,來關心自己的腎功能是否異常。
依據慢性腎臟病不同的期別,患者應有不同的飲食調整與追蹤頻率,因此腎臟科、心臟科以及新陳代謝科醫師聯手發展出「腎病指標eGFR量表」,民眾透過性別、血清肌酸酐、年齡三項指標,即可對照出自己的腎絲球濾過率估計數值,目前也廣泛在醫療院所內應用,同時提供此量表給加入衛教計畫的患者,隨時可自我提醒與追蹤。
推廣衛教 已見成效
林裕←表示,推廣衛教證實能有效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點,國內曾進行一項研究,將五百七十三名程度不等的慢性腎衰竭患者分成兩組,結果有進行衛教的組別,一年後進入洗腎的人數有四十人,沒有衛教那組則高達一百二十三人,將近半數。
健保局從民國九十五年十一月起,針對第三、四、五期的中、重度慢性腎臟病患,提供「慢性腎臟病照護衛教計畫」,由執行兩年後的成果發現,進入洗腎人數明顯比往年少,從每年新增超過九千人下降至八千多人,可見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明年更將擴大實施,將第一、二期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