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編輯林倚安
圖/美聯社、法新社
以揭發、分析內幕為宗旨的維基解密網站(WikiLeaks),讓成千上萬的駭客、記者與線民合作,戳破無數不能說的秘密,該網站「巨作」包括爆料冰島金融風暴,聯合英美媒體公開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的美軍機密文件,揭露濫殺以及違反人權等惡行。
這個二○○六年成立的網站,過去幾年間解密文件之多,全球主流媒體皆難望其項背,這是真的嗎?朱利安.亞桑傑(Julian Assange)今年七月接受TED網站專訪時回答:「是啊,這是真的嗎?這真讓人擔心對吧?世界上其他媒體表現得如此之差,我們這一小群行動派,竟然可以將大量的資訊解密,數量遠勝過世上其他媒體的總和。」
維基解密創始人兼總編輯亞桑傑,美國國防部眼中釘、網路上的羅賓漢,這位澳洲出身的爆料天王,這樣定義自己:「一個記者,一個出版人,一個發明家。關於維基解密,我試圖創造一個新系統,解決全世界的媒體審查問題。而作為這個機構的代言人,我承擔所有的關注和後果。」
流浪基因
作為維基解密的代言人,現年三十九歲的亞桑傑必須嚴密保護隱私,但有關他的一切還是一點一滴地被洩漏挖掘出來。
亞桑傑的成長過程是個謎,從諸多澳洲媒體的訪談中,知道他一九七一年出生於澳洲東北海岸的湯斯維爾,雙親是在反越戰示威遊行中相識。十四歲前,他跟隨母親頻繁搬家,總共上過三十七所學校,在墨爾本大學研習物理和數學。
母輩先祖在十九世紀中期從蘇格蘭和愛爾蘭來到澳洲,亞桑傑半開玩笑地稱,他有流浪的基因———居無定所,遊走各國,電話和郵件地址不斷變化,讓身邊的人因其難以捉摸而發瘋。
型塑亞桑傑人格的主力顯然來自家庭教育與自修心得。他的母親認為,正規學校教育會令孩子產生對權威的無條件崇拜,並令他們喪失學習的欲望。「我花很長時間在圖書館,了解世界上的各種事情,從書本中追尋事件的蹤跡。」自承無法適應社會的亞桑傑回憶,透過閱讀他掌握了許多詞彙,「但後來才知道那些詞怎麼發音。」
青少年時期,亞桑傑就展露駭客天分,一九九五年他被判處二十五項電腦入侵罪名全部成立,差點鋃鐺入獄。他曾當過電腦工程師,開過諮詢公司,與人合著駭客文化書籍。二○○
六年,他與一群記者、駭客合作創辦維基解密網站,搜集大量官方機密文件,但當局卻無法追查機密的去向。
特務風暴
為了和各國情治系統對抗,亞桑傑的生活有如特工。七年前,亞桑傑他因在網站上爆過一些政客的料,遭歹徒闖入房間,當時他機警引起保全人員注意,保住性命。此後他益發小心:用假名住飯店,經常染髮變裝,為了安全通常睡沙發或地板,有時一連幾天住機場;使用現金以免信用卡被鎖定,因此三不五時就得向朋友借錢,還要求同伴使用昂貴的加密手機防止竊聽。他的追隨者為了揭發各國政府醜行,原本相當包容他的種種古怪行為,但最近許多人受不了了。
《紐約時報》報導,維基解密多位核心成員指出,亞桑傑不但單獨決定在七月發表七萬多份阿富汗戰爭機密文件,而且還把北約部隊的阿國線民姓名一起公布,這些人可能因此送命。據稱神學士組織已根據維基解密公布的資料,追查線民。
有記者問亞桑傑,假如他知道可能會有人因為某些資料而喪生,那麼網站是否會因此而不公布那些信息。亞桑傑說他已經制定了一項「損害最小化」政策,即對於某些文件中被點名的人,他會事前聯繫並提醒他們。但在某些情況下,「維基解密」的成員可能難免會「沾上鮮血」。
兼任維基解密義工的冰島國會議員鍾斯杜泰爾表示,亞桑傑這種專斷行徑讓人「非常非常困擾」。不但美國抨擊他,連國際特赦組織和無國界記者組織都認為,亞桑傑可以揭弊,但不該因此危及人命。
亞桑傑八月爆出涉嫌性侵兩名瑞典婦女,他矢口否認,指這是五角大樓的齷齪把戲,隨後瑞典當局宣稱缺乏罪證,撤銷逮捕令。他的同伴曾感到不滿,認為亞桑傑的私生活引來司法調查,妨礙維基解密的運作。
亞桑傑的許多夥伴承認他極具個人魅力和能力,但他出名後卻日益自以為是、古怪善變。他專斷地公布阿富汗戰爭文件加上性侵疑雲,已造成至少十多位夥伴求去。對此,亞桑傑稱除德國籍的網站發言人之外,迄今沒有核心成員離開。美國也表示正在評估亞桑傑是否違反美國法律。
維基解密是許多組織欲除之而後快的網站,引發的效應到底是好還是更壞還未有定論。身為代言人,亞桑傑和網站消息來源同樣面臨性命威脅;二○○九年,亞桑傑獲頒國際特赦組織的國際媒體獎。
維基解密震撼彈
‧二○○七年肯亞大選前夕,曝光該國政府高層的腐敗證據,影響大選結果。
‧二○○七年公布美國國防部發放給士兵關於如何審判俘虜的《關塔那摩監獄管理指導手冊》。
‧二○○八年美國總統競選期間,公開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裴林的私人郵件、私人照片。
‧二○○九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舉行前一個月,公開千餘封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研究中心郵件,引爆氣候暖化數據是否為捏造的爭議———英國獨立調查機構今年七月證實科學家的清白。
‧二○○九年十一月,曝光超過五十萬條九一一事件發生當天美國民眾的手機簡訊,其中包括美國聯邦政府及地方官員的訊息。
‧二○○九年公布冰島銀行弊案,連帶引發當局箝制媒體爭議。冰島國會於二○一○年六月無異議通過「冰島現代傳媒倡議」,將冰島塑造成資訊自由天堂。
選擇透明
自述是一項「跨越司法管轄,保護洩密者、記者、活動分子等擁有想向公眾公開敏感資料者的公共服務」,膽敢與超級大國對抗的維基解密團隊認為,人類共同的歷史紀錄必須完整無缺,所有人都有全力撰寫歷史。亞桑傑認為新聞應更像科學,原始數據、事實都應是可公開、可證實的,由此維基解密創造了一種更開放、難以歸類的新聞模式:利用傳統媒體的自然競爭,把傳統媒體的分析與傳播能力與網路社群的審視與糾錯結合起來,且不受傳統的記者規則限制。
亞桑傑說,成立維基解密是為了實現資訊透明化的理想,讓科技人與新聞工作者可以在同一個平台合作,執行傳統媒體或網站難以達成的新聞調查。紐約大學新聞學教授傑‧羅森稱之為「世界上第一個無國界新聞組織」。
英國倫敦城市大學新聞學教授羅伊‧格林斯拉德指出,維基解密本身不對文件的真實性做出判斷,判斷取決於讀者、編輯和網路社群。張貼虛假材料可以很快被其他用戶糾正,集體智慧可以快速準確地傳播、核查和分析。
自詡為「第一個人民情報局」,維基解密網站自述宗旨:我們相信,政府活動的透明化能減少腐敗、改善治理,壯大民主政體。所有的政府都會因自己的人民以及世界共同體的監督而獲益,而這種監督有賴於訊息。歷史上,訊息是昂貴的,無論從人類生活還是人類權利方面來說都是如此。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如網路與加密技術—傳播重要訊息的風險降低了。……我們相信,一個政府不僅需要一個國家的人民來保持其誠實,也需要其他國家的人民來共同監督。
維基解密的前發言人丹尼爾‧施密特曾說,該網站的主要興趣在於「揭露暴政」,「揭露政府和公司不道德行為」「你要麼自己選擇透明,要麼『被透明』。」
亞桑傑宣稱,儘管目前維基解密已收到上百次法律威脅,但幾乎沒有人提出訴訟。
運作架構
如果你手上握有爆炸性資訊,你會選擇交給一家為某國政府、法律所限的報紙,還是維基解密?前者可能會被政府所迫,要求記者交出消息來源;而後者沒有固定地址,不懼傳票,還會把所有的東西都上網———而且它還是訊息加密專家。
維基解密整個架構設計就是跨國界的,主伺服器在資訊保障最嚴密的瑞典和比利時,伺服器不保存存取紀錄,政府無法追查資訊來源,因此即便被情報組織滲透,也無法追查揭密者身分。中國政府曾企圖封鎖這個網站,但加密的連結仍能突破封鎖。
「這是一個可以規避檢查的系統。」亞桑傑說,如果某個政府或者公司想要移除維基解密的內容,可能不得不幾乎拆除整個國際互聯網路。
工作團隊僅有五名全職編輯,其他為來自全球的數百位記者、法律人士、專精程式語言和軟體加密的專家,作為志願者幫助它運作,許多人僅參與一小部分工作,沒有一位成員可以掌握系統的全貌。這樣的架構保護成員的安全,也確保若維基解密在一個國家遭到打擊,伺服器可以馬上轉到另外一個國家去,令它得以置身於任何政府或法律所能染指的範圍之外。
經營拮据
沒有任何廣告收入的維基解密,除了公眾捐款,經費來源不明。據為該網站管理捐款的第三方機構稱,維基解密有三個捐贈來源,其中兩個管道所籌資金不菲,但是它的支出額不超過其總額的一成。據稱該網站每年的經營成本為二十萬美元,目前籌集了約一百萬美元。
亞桑傑為籌款嘗試過向新聞機構拍賣維基解密的情報,也考慮建立訂閱服務,讓掏錢的人能更早得到解密的內容。維基解密不可能永遠依賴極端手段,如網站面臨關閉或發布伊拉克美軍殘殺平民影像來保持大眾關注、吸引捐款,最終,它還是需要建立一種新的財務模式來維持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