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思潮】謹言慎行 莫亂彈舌

馮景元 |2010.11.03
571觀看次
字級

人是帶著響動來這世界的,人所發出的最大響動不在別處,就在人的口腔裡。鬧吵這個世界的,也不是別的,是十分柔軟的舌頭。

人鬧,這是沒法子的事,人是需要交流的動物,離不開舌頭。《史記》載,以縱橫論遊說四國歸秦伐齊楚的張儀,有次問其妻:「你看我舌頭還在嗎?」他妻子笑:「還在。」張儀說:「足矣!」

舌頭在,安在。「舌」在人中,是「舍」,是「安」。

古代打仗,兩軍列陣,管來回翻譯傳話的人叫「舌人」,是專門動舌頭的人;傳輕授道的師尊,也以口為業,叫「舌耕者」。都很形象。後來,這兩個職業擴大,稱謂變雅,成了板板正正的、令人羡慕的兩個職業。一個是外來語的涉入,比如「翻譯」一詞,絕對舶來,然而舌字愈用貶意愈多,搬弄是非叫「嚼舌根子」,遊說叫「搖唇鼓舌」。舌字遭貶,沒了光彩,舌稱,在有頭有臉的文化人身上,自是消遁。

實際上,說話就是動舌頭。古漢字「話」,是三個「舌」字並排。社交,就是說話:舌交、交涉,就是「交舌」。現今許多職業,都是「舌業」。

社會發展到現代,能說會道的人可就太多了。到處都在嚼舌根子,每天生活墜入舌海。新興的舌耕職業包括有,律師、推銷員、演員、主持、導遊、叫賣,無不以嘴為業,以舌為生。

世界是愈來愈亂了,亂就亂在舌頭上。人多議論多,人多心也多,嘴更雜。

三個舌字的「話」字,後來是和「會」連在一起的,半邊「言」字旁,半邊是「會」。可以理解,那時人最初都是默默工作默默做事,工藝落後,一件東西要做多少天,幾個月,甚至經年。幹活不說話,吃飯也不說話,到了有事往一塊召集會合時才說話,所以說話的「話」字,從「舌」字變成從「會」,會合善言,集會一起時才說。

舊家教,在飯桌上是不能說話的,孩子們只要開口說話,可能長輩嚴厲的聲音就斥罵過來;因為吃飯已經占著嘴了,不許說話,說話不禮貌。

現在哪裡不是邊說邊吃?世界上許多大事,生意場上的許多要事,都是邊吃邊說解決的,甚至流行早餐會報,還有餐會之類的。所以現代漢語的話字進化成言、舌。說話就是動舌頭,而且不僅僅是會合、合會,「凡動必說,凡事必話,凡人必講」。

漢語「舌」字從「千」,千口。舌在人體口腔內,本來就是能伸能縮,能上能下,左右逢源,轉動自如,靈活千變的。舌的柔軟性、韌性、彈性,在人體肌肉裡更是沒有可比的。它味覺最敏感,自癒力最強,嚼不爛,在口腔裡它是主子,四周的堅牙利齒,一個個都可以老化、毀卻,唯舌頭常動、常存、常在。

「削髮嫌根在,妄言根舌多」,那是出家人的自警之言,所以佛殿裡常有禁語之規。而俗世每日動嘴的人,更應該謹言慎行,「語多勞心,話多傷神」,別太累了,智思來自沉默,噪音來自嗓音,盡可能安靜些。人說話,只是讓這個世界空熱鬧。制控天地的真正力量,都不在話裡,不在舌頭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