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天才矇亮,江煌崑駕著他特製的改裝三輪車在永和社區回收資源。六十歲,頭髮已全白的他,外號叫「白毛」,是個專業美術燈商人,放著生意不做,一個人忙進忙出,還特別租了間房子來做分類,妻子邱麗華從早期的「眼不見為淨」,到現在也挪空跟他載貨到三峽農場,兩人生活步調逐漸有了新協調。
原先,邱麗華總叨念著先生,「你開的店,自己都不管,反要我一個人來顧,董娘,很好聽,不好做,我天天被綁在店裡,沒時間帶小孫子出去玩,拜託,你嘛也要來顧一下呀。」
顧店二十年,江煌崑對美術燈投入熱忱已到一個程度,生意不再成為人生的首選,他志向一轉,想起父親教給他的做人道理就是,每個人能力雖有限,能幫忙的就一定要幫忙:「一雙手能做的事就很多了,幫人種田割稻,曬穀子……」父親提到的出力已不符合現代潮流,江煌崑了解環保意識抬頭,不如幫人免費載運廢棄物:「不是垃圾,垃圾有專車來載,我回收的是桌椅等大件家具,鄰居就堆在門口,又不通知環保單位來處理。」
江煌崑開出三輪小車做回收,這些問題一下子全得到解決,邱麗華也說,三峽的農場大到足夠燒廢棄木製家具,一個星期在永和與三峽之間跑兩趟,幫助社區改變觀瞻,雖然因此看不到先生人影,店中大小事務全賴自己,但是,「支持一個好人,好的觀念,應該不算困難。」
敦親睦鄰,先從照顧老人開始,半年前,江煌崑為一位九十四歲的阿公租了一間房,還要說假話:「阿公,你住一半,留一半來放東西,」阿公住了很久,都沒看他運東西過來,心裡也清楚,這個白毛又在做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