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資館試片間看完《藝霞年代》的當下,非常著急地想知道這是誰拍的。未料,導演就在現場,呵呵!喜出望外地,直接在放映室訪談起來;話題當然離不開市場與票房,正在籌措拍攝資金補漏洞的薛導,竟然照樣發出豪語:「我要幫藝霞歌舞團重現風靡港台的當代風華,完成她們的心願……」天哪!一場舞台戲表演,可是一部電影的資金噢!「恐怕還不只……」啊!好個影壇俠女,我當場暈倒。
紀錄片的世界裡,全世界都一樣,「苦哈哈又斤斤計較地度日」,沒有劇情片的風光與注目,絕不可能一步登天地,瞬間名利雙收,即便是偶有一部影片受到關注,恐怕也僅止於專業領域裡的傳奇。要像楊紫燁導演那樣,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那更是畢生都無法奢望的期待,即便如此,也無法如正常劇情片那樣風光地進入院線,好歹收回一點票房來彌補製片成本。
薛導很爽快直接地說:「我就是喜歡啊!沒辦法管住自己不愛上被我拍攝的對象……」便理直氣壯而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
《藝霞年代》是薛常慧尋找童年記憶的繁華世代時,發現了讓自己讚歎不已的驚奇;從藝霞歌舞團的短暫傳奇故事裡,追蹤線索地翻出許多迷人的風貌,以及非常「精」典的粉絲團隊。彷彿一場時空交錯間的祭典,把觀眾帶入了時光隧道的旅程,跟著導演一起去旅行看精采表演。
《邊境,戰火未竟》則探索著NGO工作團隊在幫助難民的過程裡,逆向反思地覺察著微妙的人性底層,終究還有更微細的隱微之處,有待每個人戰戰兢兢地反芻;那絕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的場域,如實呈現,並捕捉出掌鏡者關注的焦點,本來就是紀錄片的本質,其餘的,留給觀眾去琢磨,也許,會有震撼人的集體發現,亦未可知。
《不要再猜我是誰》記錄著少見案例的三胞胎成長過程,在難以辨識的戲耍中,逐漸發現顯著的不同。這是部觀點獨特卻毫不費力的小品,看似隨意的家庭記錄,卻逐步引發出人性的觀察思維。
我相信,薛導手上若有足夠的資金,《邊境,戰火未竟》與《不要再猜我是誰》,都會是有市場的主題,只要看稍稍多花點錢處理過的《藝霞年代》,便知端倪。
這一路走下來,紀錄片工作者的面貌,很難遮掩。年紀並不大的薛常慧,像個老媽媽似地,喜歡把觀照變成「關照」眼中的世界;她似乎總有流瀉不完的慈藹,什麼人都想去照顧關懷一下,也不管這些人是不是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看到了就插手管一管。有時,似乎撈過界了,記得初見面時,我便給了她這樣的評語。
但這好像也是紀錄片工作者的特質呢!去觀察跟自己無關的世界,卻比當事者更投入。也許,這便是記者與紀錄片工作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