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不買帳 女籃獨憔悴

張雅雯 |2010.10.31
1617觀看次
字級

籃球是國內最多人從事的運動,然而這樣的高人氣,卻沒有反映在國內層級最高的社會甲組籃球聯賽,尤其是WSBL女子超級籃球聯賽,這幾年即使連門票都不收了,觀眾席依舊冷冷清清,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女籃的人氣直直落?

「時代背景不同了!」國泰女籃總教練,執掌過多屆中華隊兵符的洪玲瑤表示,過去娛樂項目不多,電視台也沒有轉播那麼多國外球賽,所以即使沒有特別去經營籃球迷,只要有比賽,觀眾自然會入場看球。知名女籃球星錢薇娟也認為,現在觀眾的娛樂選擇性增加了,所以球賽本身若包裝得不夠好看,觀眾不會買單,因此近幾年往往到了冠軍爭奪戰時,觀眾才會多起來。

資源不足 女籃邊緣化

國內女籃在沒有職籃的情形下,WSBL等於是球員競逐的最高殿堂,不過,規模卻是愈辦愈小,曾任職高中體總祕書長多年,現任佛光山三好體育協會祕書長的孫朝觀察,國內籃壇明顯重男輕女,籃球協會這些年,把包裝費用全部投入在SBL男子籃球聯賽,使得國內女籃逐漸邊緣化,於是女籃不再轉播了,賽程也縮短為不到二十場,比賽時間也移到平常日,這些因素都讓觀眾跟女籃的距離愈拉愈遠。

其實女籃不應這麼沒看頭,回顧近年來中華女籃隊的國際賽成績,遠遠優於中華男籃隊,西元二○○二年起參與大型國際賽都有不錯成績,像二○○二年釜山亞運拿下銀牌、二○○六年杜哈亞運拿下銀牌,是史上最佳成績,而二○○七年仁川亞錦賽與去年清奈亞錦賽拿下第四名,屬於低標。

長期關注女籃的資深媒體人李炎權指出,我國女籃與中、日、韓並列亞洲四強,可見女籃是我國在亞洲有實力競逐獎牌的項目,但在國內獲得的資源卻少得可憐,有一年聯賽甚至為了備戰奧運資格賽而協調停賽,可見大家並不在乎聯賽的存在價值。

高中籃球聯賽 人氣旺

國內目前最熱的籃球賽事首推高中籃球聯賽(HBL),不論男、女籃比賽,除了場內球迷爆滿,還有電視現場直播以及眾多贊助商熱情響應,但當球員逐漸長大、成熟,進入到大學球隊或社會球隊,球迷怎麼不增反減?

洪玲瑤認為,這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不同,在高中或是大專聯賽,學生會認同學校的球隊,容易動員到場加油,其中高中生的參與度又比大學生來得高;社會體育原則上應該是售票的,但現在為什麼連免費的女籃賽也少人看,那就是主辦單位行銷不夠,導致許多觀眾根本不知道比賽資訊。

孫朝當年是催生HBL的推手,他認為,WSBL可以拿HBL作為借鏡,扣除掉行銷因素,兩者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比賽精采度,倒不是說球員身手愈打愈差,而是HBL球隊之間的實力接近,沒打完之前難斷定勝負,因此對觀眾來說有較高可看性。

實力懸殊 女籃難吸睛

反觀WSBL的球隊實力明顯懸殊,孫朝指出,國泰女籃隊對籃球的投入沒有話說,也長期構成中華女籃隊的主力,不過成就連霸霸業的背後,導致球賽不用打就知道結果,其他球隊在不願意增加投入的現況下,只能爭取第二名。

除了「學生」是較有歸屬感的一群,「國際賽」向來也能激起觀眾的熱情,國內籃壇最具代表性的國際賽事,就是每年暑假開打的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今年已經進入第三十二屆,但是女子組規模卻愈辦愈小,從早期六支以上球隊、多半是國家隊規模,連續三屆縮小到四隊,今年甚至只有兩隊外隊,而來台參賽的外隊實力也愈派愈差,讓中華隊成績雖然總能坐二望一,卻像是自我安慰獎。

洪玲瑤感嘆,瓊斯盃比賽曾是國內盛事,如今卻像是例行公事、草草了事,她認為,既然定位為傳統賽事,主辦的籃協更應該及早規畫,像二○○八年北京奧運八月賽前,台灣擁有鄰近比賽地區的優勢,若能提早規畫與邀請,各國勢必有意願派出正規軍來瓊斯盃進行熱身,有夠水準的比賽,觀眾怎會不願意進場?

辦比賽 佛光山獲好評

國際對抗的戲碼今年多了另一項選擇,佛光山三好體育協會九月下旬首度舉辦「佛光盃國際大學女子籃球邀請賽」,邀請日本、韓國、加拿大、馬來西亞、香港等五國的單一大學女籃隊,以及國內佛光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體育學院,總共八隊分組捉對廝殺,因為各隊實力接近,加上誰都不想輸外隊,比賽頗受好評,觀眾也熱情捧場,孫朝說:「這反映出女籃還是有市場的,只要肯投入心力去辦,民間團體也能辦出像樣的國際賽。」

「好看的球賽太少了!」籃壇「漂亮寶貝」錢薇娟也呼籲,有能力的企業或單位能跳出來,多舉辦國際邀請賽,讓球員有更多表現舞台,同時喚起民眾對籃球賽的熱情,國內女籃賽發展才不會惡性循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