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團意外 Selina遭火吻 東京影展風波 都特例處理 未蒙互動之利 須建立各方面體制
最近幾天台灣媒體的頭條新聞,都有一個共同元素-中國。

從陸客團遭暴雨受困甚至不幸罹難,台灣在東京影展遭中國代表團質疑名稱,到演藝人員Selina在中國拍片,不幸被火吻傷等,全都圍繞著中國。
雖然大家都知道台灣和中國的互動已非常緊密,但像接連幾天媒體頭條新聞,全都和中國有關,卻相當少見,而這三起重大事件,凸顯台灣和中國三個需要立即體制化、法規化的重要問題。
首先,台灣對中國開放,中國人民可有條件地來台旅行、居住、工作、讀書,該如何保障中國人民在台的生命財產安全,及萬一出了問題該如何處理。以蘇花公路意外為例,陸客不幸因天災或人禍而罹難時,是否適用國賠,或是否有其他賠償制度可供依循?似乎政府不知道該怎麼辦。
隨著愈來愈多的中國人民來台,而兩岸關係還在某種曖昧程度期間,政府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設計更完備的體制,來面對可能的各種衝擊。
其次,敏感的台灣主權問題,也扣著第一個問題而發生。當兩岸的互動日趨頻繁時,台灣應該想辦法和中國取得共識,讓中國不再在國際上打壓台灣,雙方都能並存國際舞台。
畢竟這不止牽涉兩岸的主權歸屬,更牽涉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基本權利,如果老是因政治議題沒解決,迫使兩岸人民的專業為政治讓步,無論是因台灣學校掛國旗,使中國運動選手退賽,還是台灣電影工作者參加影展,卻因使用名稱不符合中國代表團期待,無法出席公開場合,我認為都不是兩岸人民所希望看到的雙輸局面。
第三個問題,仍是扣著第一個問題。
兩岸人民交流趨於頻繁,彼此人民到對岸工作、求學、生活,甚至結婚生子,就會碰到生病、死亡、意外等人生變故,但從陸客在台灣罹難,到Selina在中國工作被火吻,雖然兩岸多年來已有默契,還是以特例處理,兩岸官方有必要建立更透明公開,及方便民眾處理意外的體制。
無論兩岸政治關係未來如何發展,但經貿文化與人民交流更頻繁是必然趨勢,但兩岸仍各行其是,沒取得建立制度的共識,如何保障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受各種外力因素侵擾,發生意外時能順利處理,建立對等互惠的制度維持交流順暢,是考驗兩岸領導人的重大議題。
庾均(北縣新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