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氣候變遷和乾旱威脅主要農作物生產,但利用新方法,稻農不僅可以增加百分之五十的收成,需要用水量也會減少。
國際發展及救援的非政府組織美國樂施會(Oxfam America)表示,稻米是全球約半數人口的主要熱量來源,但是種稻耗費大量用水,占全球每年淡水用量可高達三分之一。
稻農在生長季通常會往田裡不停灌水,好讓種子浸泡在水中。
樂施會報告指出,有一種叫做水稻強化栽培體系(SRI)的新技術,作法包括把稻子的種植間距加大;讓田地保持潮溼,而非不停地灌水;將移苗的時間提早,以及採用人工除草。
總部設在美國的非營利非洲救援組織(Africare)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表示,部分非洲、東南亞,與印度農民已經開始使用SRI技術,能提高多達百分之五十的產量,用水量較低,人力投入也較少。
樂施會希望能在二○二五年以前,鼓勵稻米生產國將百分之二十五的種稻區改採SRI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