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朋友因公來台,有一晚,九點多了,急呼呼叩我︰「我今天好不容易提前回到旅館,想看看你們的電視,欣賞一下台灣的藝術文化表演,我怎麼轉了半天,每台都是在講話,我完全不了解他們的內容,而且有的來賓講話表情激動,到底是發生什麼事了?妳能告訴我那台是有表演節目的?」
我告訴他︰「這時間不行,晚一點也許有…」。
我們的電視,充斥著「談話性」節目,談政治、經濟、影劇八卦、奇譚怪事…,只要一個小攝影棚,簡單的布景,一位或兩位主持人,幾位能說善道的來賓,一談就是一小時,這些來賓各台輪流跑,儼然專業「談話家」,而且不論任何主題,都能侃侃而談。「談話家」應該是台灣電視文化才有的特殊行業吧,這些人很愛說,很敢說,很會說,靠著一張嘴,不可一世的表情,充滿信心的態度,創造了台灣電視史上的奇特現象。
記得以前新聞局規定,每台必須有百分之三的音樂性節目,各台就算遠離巔峰時段,也總勉強插入一個半小時的純音樂節目。短短半小時,常得花上好幾十萬,才能完成一個有內容的音樂節目,若要請些大牌藝人主持或表演,成本更多。各台以營收為前提,雖非心甘情願,卻也不得不淌血製播,讓我們這些學表演藝術的,總在電視媒體上有個露臉的機會。自從這規定一取消,音樂節目馬上喊卡,消聲匿跡,偶爾有靠山的流行藝人,還勉強撐點小場面。稍有品味的藝術表演,在電視頻道根本有如鳳毛麟角。
電視深入每個家庭,是成本最低、最有效果的社會教育管道,當電視頻道充斥著口水文化時,耳濡目染,不知不覺「靠一張嘴」成了社會主流,壓垮了謙恭有禮、沉穩內斂、謹言慎行的美德,台灣文化是什麼?對一個外籍友人要想由電視體味台灣文化藝術而言,是否太過貧瘠且無解呢?
(本文作者為文化類電視金鐘獎得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