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以《山楂樹之戀》緬懷過去那段歲月的清純,讓我想起第一次見到張導的模樣。
記得那是一九八九年的夏天,到了北京的首都機場,下機後一進大廳,只見張藝謀腳上穿著雙拖鞋,褲管捲著,一長一短,背著個背包,迤迤然行來。初見面的張藝謀一點也不覺得生分,親切自然敦厚,他剛自上海飛回北京,第二天又要趕到莫斯科去當影展評委,他摸著小平頭說︰「這還是頭一回!」
之後多次與張藝謀碰面,不論是九○年的坎城影展《菊豆》參展競賽,還是在東京凱悅咖啡廳裡,和他聊起正在剪接的新片《秋菊打官司》,抑或九九年冬天在北京訪問他《一個都不能少》時,都是模樣未改。每當他談起電影,總是盡力而不驕矜的細述
;遇上敏感話題,也能婉轉、卻一針見血的提出想法。想想,那時候的張藝謀,不論是嚴肅的談論創作理念,或和大夥砍大山、開懷大笑,眉宇間不自覺透露出濃郁的生命力,總顯得質樸。也難怪有次他出席維也納影展,當地人說,還真看不出這是位國際名導,要不是接待人員介紹,在路上見著他,準以為他是在當地謀生的哪個工人,張藝謀聽聞此言,自個兒也大笑說︰「可不是!」
而我至今印象最深的則是他在紐約影展上回答觀眾問題時的一段話,當國外觀眾因為喜歡他的電影,而想「網羅」他時,張藝謀說︰「到美國來拍片可不成,電影是個本土化的藝術,離開了自己的土地,我就活不旺;在大陸拍片雖然有困難,但我逮著一部是一部。限制並不是壞事,到國外也有,只要你有創作力,就不怕!」
那時候的大陸拍片艱難,迥異於如今的蓬勃;那時候的張藝謀,質樸淳厚,也不同於現在的豪華排場。《山楂樹之戀》是張導演緬懷過往「純情」之作;那份自然散發的敦厚,正如當年他的電影在世界各大影展屢屢打動人心、獲得佳績時,那時候的張藝謀,最開心的,竟是鄉親們能看到他的電影!
如今張導的電影在大陸通行無阻,但他還是得面對限制,只是這個「限制」,今日不同於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