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手絕活可傳家 阿公阿嬤是國寶

李碧華 |2010.10.22
803觀看次
字級

傳統的阿公阿嬤年過半百就含飴弄孫,除非一技在手,晚年還停不下來,把絕活當傳承,也當寄託,否則,到了年齡多半告老還鄉,「體力和眼力有比較弱,很累呀!」許陳春捶捶腰身,微顫顫的站起來,她比起兩年前,是顯老態了。打點有情物品

透過窗台灑進的陽光,許陳春瞇著眼睛在繡一雙鞋,她說,客人趕著要送給岳母祝壽,她再累,都要趕出來,一旁的先生頭也不抬的繡手絹,聽到妻子叫他,才輕輕「唔」了一聲,大男人拿繡花針,也頗輕指巧手的,作品並不遜色。

有「鹿港第一繡」的許陳春說,家裡就兩老作伴,三兒兩女都離家在外,各有自己的發展,她是不希望他們花太多時間回鄉:「我七十三歲,洗衣做飯,沒問題。」

說起兒女,國寶也笑開來,心中升起一朵花。南投知名竹藝家劉文煌前陣子嫁女兒,他親手設計禮餅木盒,讓女兒用父親的文化創意來辦喜事,送出喜訊,也獻上祝福,一片餅,一份情,因設計出色而得到再多的掌聲,都不如為自家人親手打點一份陪嫁的有情物品來得更有意義。

白髮蒼蒼,已領老人證的劉文煌說,他在大禾竹藝工坊做設計,提籃茶組、名片盒、相框這些都是實用性強的生活器皿,可以刻上名字的專屬竹筷,博得人氣第一名,竹製百寶箱又是另一項代表作,外觀與木盒並沒有不同,只是上下左右全都看不到開關,讓使用者「腦筋急轉彎」。

這些創意,來自他從小和兒女的遊戲。出生貧苦,在都市討生活艱難,不得已才回老家種竹子的他,意外發展出竹藝文化,每當他拿著竹片東思西想要做出一個有趣,實用又好賣的商品時,他就先做個模型給女兒玩,兩人對著許多機關做實驗,在女兒看似艱難,卻又機靈的搬弄中,發明許多新玩意。

創作靈感信手拈來

在做燈籠以前,蕭在淦曾到日本學做飛機,光復後回到新竹經營百貨用品,一面看店,一面對無法忘情的花燈,偷著時間偷偷去做:「就是忙裡偷閒啦!反正我動作也快,圖案都在腦子裡,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不到二十歲,台灣光復,全台灣物資普遍缺乏,能使用的材料極少,蕭在淦也急中生智,先用竹絲慢慢編出架構,後來,鐵絲逐漸普及,在市面上極容易買得到,就改用鐵絲來塑出形狀:「燈體也從早期的塞稻草,到後來使用布料、燈光來增添變化,我做出來的作品更逼真、也更靈活了。」他說。

講究慢工細活的花燈,完成一個作品少說都要二、三個星期,多則數個月,用手工慢慢做,機器無法取代。「因為太費時,現在很少人願意花時間學這種民俗啦!」蕭在淦問兒子,要不要也來學一手,「我…沒那麼巧啦!」兒子搖搖頭說。

創作靈感信手拈來,蕭在淦說,無論選擇什麼題材,都保持始終如一的新鮮感,再以赤子之心去成就,就像畫十二生肖,畫了一輩子,一年畫一個動物,豬、馬、牛、羊與龍…,輪完一圈再畫回來,已經滿了十二年,很像「連續劇」上演一樣。從十三歲做花燈開始,屈指算一算,也已經做滿第六輪,八十三歲的他還十分幽默地說,看看能不能做個十輪,等於做一百二十年,那才過癮。聽老翁這麼說,有人驚呼起來,「好誇張呀!」

對時事關心,蕭在淦把報紙讀到的題材運用到花燈上,他指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普天同慶」燈說,都很厲害耶。

老燈師名透海外

孩子是創作泉源,這點,「燈籠畫家」吳敦厚也笑出一口缺牙來猛點頭。他今年八十八歲,年紀愈來愈大,手腳雖隨著歲月慢了下來,但是泉州燈籠的絕技,在他瞇著眼睛的一筆一彩下,神龍活現,從打燈胎、裱燈,到繪圖著色,完全不假手他人。

「我爸每天五點起床去騎腳踏車,六點半回家後,我煮的稀飯燒滾滾,他呼嚕呼嚕…喝下兩大碗,」跟吳敦厚同住的長子吳榮鑾說,爸爸體力不輸人,二十個小學生來參觀,他一個一個教他們畫燈籠,也沒喊累。「有熱忱,就會一直做,老人家這樣,最福氣啦!」

兩道長長壽眉、酷似古代仙翁,吳敦厚已成為台灣「燈籠史」的一部分,到鹿港老街,許多人會在他燈鋪前慢下腳步,看這位老翁低頭做絕活的童真笑顏。

吳敦厚無一不拿手,圓形、橢圓以及圓柱三種形狀都靈巧呈現,依著婚喪喜慶的用途,有不同的「版本」。掛在吳敦厚燈舖的傳統燈籠,可愛的子孫燈、玩賞用的小燈籠尤其令人眼花撩亂。常見的有花鳥、松鶴、招財進寶圖、如意童子等圖案描進燈籠裡,都用古法製造自行調配彩繪,可保三十年不褪色,紅、黃、黑、白、藍、綠……,視用途來上色。

和吳敦厚齊名,新竹的國寶級蕭在淦手製的花燈也不需打草稿畫圖,更沒有固定的步驟,完全「隨心所欲」,以鐵線為支架,三兩下就出現一個美麗的照明。

「從小對繪畫就著迷,少年時,十二歲,我為了搏面子,暗自下決定,一定要做出一個最讓人讚嘆的花燈,」從此,走上做花燈這條不歸路,竟從少年到白頭,歲月流逝已悄無聲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